人民网首页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理论建设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沛滋养

甘霖
2022年01月29日09:33 | 来源:《党建》杂志
小字号
原标题: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理论建设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沛滋养

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经验和鲜明特色。当前,全党正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入推进理论建设,尤其需要坚持“两个结合”,立足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深耕5000多年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高举思想旗帜,凝聚坚持“两个结合”的强大共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结晶。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群众,特别是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一代的头脑,凝聚干部群众推动“两个结合”的强大思想共识。

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多次组织中央政治局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开展集体学习,带头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结合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引导干部群众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伟大变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深刻回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产生的,是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科学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紧密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应对重大风险考验等重大事件,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新时代的宏伟实践中感悟这一思想的鲜活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

深入学习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多次用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标识、突出优势、坚实根基、根和魂等概念来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地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落后的封建文化区分开来,强调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等。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开放发展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5000多年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和深厚情怀,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感受伟大领袖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担当和气度胸怀,感悟浸润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智慧,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使之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沛滋养。

深化理论研究,筑牢坚持“两个结合”的学术根基

坚持理论创新、推动“两个结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划布局,推动一级学科整体发展,规范完善二级学科,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国学、国医、国术、国乐等传统文化学院,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交流合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全面深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做深做实基础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跨越国度的普遍价值等核心问题,更好地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扎实推进实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文化独特智慧,研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经验启示,研究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困难和问题、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推出更多有理论深度、学术高度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意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影响,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内在机理。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传播话语体系,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推动5000多年丰富厚重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理论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提高重大学术理论议题设置能力,围绕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引导和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合作,增强中国实践、中国话题、中国理论的国际热度。鼓励社科理论研究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学术研究,在更多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传承中华文脉,培厚坚持“两个结合”的文化土壤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绵延5000多年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思想方式和行为规范。但是长期以来,受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影响,有的人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对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不加区别就一起进行批判,“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传统文化甚至一度遭到全面批判和彻底否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相结合,需要在培厚文化土壤方面下功夫。

优化文化传承生态。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牵引,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文物保护利用、中医药发展、传统工艺振兴等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产生活。坚持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整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交流合作工作,建强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格局。坚持体系化普及教育,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传习基地和特色学校,确保受过系统教育的青年一代具备较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

推进重点传承工程。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规划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全方位整合资源力量、分层分段有序推进,发挥重大工程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最急需最紧迫的任务,加快推进古籍保护整理、非遗保护传承等一批保护性抢救性工程项目,迅速补齐短板。立足各地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和工作实际,策划实施一批示范性引领性项目,探索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实践路径。

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等,推动城乡规划建设体现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全面振兴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注重保护地方传统节会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受众,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的创意设计、文旅产品、文化服务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把广阔大地上的遗址遗迹、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古籍里的精美文字数字化呈现出来、传播开来,使其全面走进大众视野,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中提升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编:王珂园、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