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广西民政部门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学史力行践初心 为民解忧谋福祉

2021年12月02日14:45 | 来源:广西日报
小字号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

“增进民生福祉,让壮乡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补齐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短板,推动壮乡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连日来,全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通过的《决议》精神以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将之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成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学史力行,实干为民。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区民政部门坚持把“学党史”和“办实事”结合起来,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民政领域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切实让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引导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九举措—— 打出“我为群众办实事”组合拳

“‘跨省通办’实在太方便了,省去往返老家的时间,让我的爱人受益。”今年4月,广西首例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跨省通办”在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完成办理,陈先生的爱人邓女士成了该项政策的首位受益者。

户籍地为梧州市岑溪市诚谏镇的邓女士患有精神二级残疾,陈先生得知残疾人两项补贴可以“跨省通办”的消息后,前往居住地街道办事处咨询。街道办工作人员协助其提供符合发放两项补贴要求的材料,并将相关信息材料录入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通过系统推送至邓女士的户籍所在地。

接到申请后,梧州市民政局畅通办理渠道,当天便完成整个审核流程。工作人员介绍,像邓女士这样的情况,两项补贴从认定的当月或次月起逐月发放到位。

据了解,今年4月自治区民政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决定以“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传党恩”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推出“我为企业减负”“解忧暖心传党恩”“‘两残’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等九项具有民政特色的举措,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如今,各地各级民政部门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将成效体现在群众急难愁盼事项的解决上,堵点难点问题一个个得到解决。”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学庆介绍。

——进一步健全救助机制,做到应保尽保,一个不漏。截至10月底,全区50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新纳入低保0.9万人,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1.94万人;基本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跟踪服务困难群众365万人。

——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今年以来,全区行业协会商会规范、降低或取消收费,已为企业减负3800多万元,惠及企业13500多家。

——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创新基层服务机制。安排2000多万元在42个县(市、区)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全区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375个。印发《全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将需要村(居)委会开具的证明事项压减至5项。

——推进地名公共服务优质化。今年以来,更新乡村标准地名信息1.5万余条,为群众提供地名信息服务5万多人次,组织开展地名故事征集活动164次,征集红色地名文化宣传作品342件,并通过“广西红色地名故事展播”专栏和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活动广泛宣传,有效传承中华文脉。

……

一项项务实举措,一笔笔民生账单,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解民忧—— 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民政干部上门问需,了解到我的困难并给予临时救助,帮我们家渡过了难关。”提及不幸患病后的经历,家住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村的梁女士颇为感慨。

40岁的梁女士患脑膜瘤住院治疗,治疗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救助后,个人仍需负担2万余元。因其出院后一直在家养病,无经济来源,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西乡塘区民政干部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帮她申请办理了临时救助,给予11850元的临时救助金,缓解了她的生活压力。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自治区民政厅组织动员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以“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开展走访慰问,组织工作组深入易地搬迁安置点和乡村基层一线,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和政策汇编、宣传彩页等形式,将社会救助政策送进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全区各地民政部门累计组织排查低收入人口425万人次,走访慰问特殊困难群众12万人,发放12万份“社会救助温暖清单”,解决困难群众问题3.1万个。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区民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摸排救助范围,着力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

深入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组织各地对25.5万尚未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困难户逐户逐人开展摸排核查,将符合条件的1.35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对4200人实施临时救助。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7月,自治区民政厅联合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印发《全区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促进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对低收入人口的排查,完善兜底保障对象台账,切实把脱贫人口中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坚决避免因“脱保”“漏保”等造成规模性返贫。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共发放低保金79.3亿元,有力保障了276.7万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纾民困—— 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民生问题

“每餐两菜一汤可随意搭配,健康营养又方便划算。”每到中午,在钦州市钦南区文峰街道三宣堂社区的“长者食堂”,就有很多老人前来刷卡、排队取餐。

“我们社区获评广西老年人宜居社区,长者食堂功不可没!”三宣堂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志坚说,长者食堂采取“老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形式,为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每天约有110名老人前来用餐。对于80岁以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党员志愿者免费为他们送餐。“长者食堂解决了老人就餐难问题,让居家老人的生活更方便。”

改善民生,要抓住重点难点问题,“一老一小”就是典型。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来,广西民政部门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让儿童有美好的未来。

聚焦舒心服务,自治区民政厅依托乡镇社工站在全区375个乡镇(街道)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照料护理、康复训练、救助、精神关爱、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权益保障等精准服务,累计服务超过8.6万人次;建成并推广应用广西智慧养老数字平台,筹措资金1000万元建设6个智慧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智能监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等高效便捷的线上服务。

聚焦暖心关怀,积极推动新建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筹措资金300万元为500户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培育打造了18个集养老护理、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宜居社区。

积极推进“幼有所育”,自治区民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已被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满18周岁后在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给予一定的助学金资助。筹措资金100万元,对今年考入本科院校和大专或高职院校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别一次性发放7000元、5000元助学金,并依托“福彩情·学子梦”公益助学活动,从2022年起常态化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帮扶。

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机构养育孤儿最低生活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至1350元;社会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最低生活养育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800元提高至950元。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今年7月,推动自治区政府出台《广西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3%以上。2021年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专项支持广西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项目39个,支持建设养老床位10171张,项目数和养老床位数均居全国首位。

暖民心—— 把社工专业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

“有困难找社工!这些社工经常关心老人和孩子,带他们做活动,大家很开心。”

“社工是干什么的,原来我也不太了解。通过接触,知道他们通过专业化的方法帮助别人。感谢他们,感谢政府。”在广西各地城乡社工站,不少乡镇干部、社区群众以切身的获得感,纷纷为社工们的服务点赞。

在一次走访中,灵山县新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发现一名姓张的女孩一人独居,性格比较内向,且生活环境比较脏乱。经了解,小张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她的父亲去世后,母亲离家失联。小张有两个哥哥在外地,大哥在广东打工,二哥在县城读职校。

社工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组织志愿者到小张家里,定期关怀慰问,和她一起打扫卫生。新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陆林锋介绍,他们还邀请小张参与村里的各种活动,促进小张与邻里、村干部、志愿者的交流,拓宽她的社会支持网络。“多亏了社工的帮忙,我妹妹有了很大的改变,开朗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我也能安心读书了。”小张的二哥感激地说。

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和社工队伍建设,是解决基层民政能力短板的有效路径。2020年1月以来,我区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安排2300余万元在21个县(市、区)110个乡镇(街道)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参与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

截至目前,广西民政部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建成37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实现了县域全覆盖。

自治区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民政部门扎实开展“五社联动、情暖基层”行动,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公益资源“五社联动”服务机制。

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和基层治理精准发力。各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工力量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平台、深入村(社区)开展专业服务、参与乡村振兴,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公益资源“五社联动”服务机制,服务涵盖了社会救助、社区治理、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妇女儿童援助、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等方面。

据悉,今年以来,各地社工站直接服务人次超过54万,实现对服务对象资金物资帮扶与心理支持、能力建设、社会支持等有效衔接,以专业社工服务助推基层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廖志荣 安忠芳 吴甲信)

(责编:宋美琪、刘圆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