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黑龙江省4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近日记者赴大庆等地体验其中的“走近铁人·感受拼搏”线路,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寻铁人足迹 享“精神大餐”

2021年11月05日09:09 | 来源:黑龙江日报
小字号

今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出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我省4条线路位列其中,迎来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光时刻。

在我省入选的4条线路中,“走近铁人·感受拼搏”精品线路途经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石油馆、大庆市石油科技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最后到齐齐哈尔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何这条线路能突出重围入选国家百条线路?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近日赴大庆等地亲身体验“走近铁人·感受拼搏”这条精品线路,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亲切!铁人跑井时的摩托车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最深的是贯穿 “走近铁人·感受拼搏”红色精品线路的精髓——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

驱车行至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原路2号,一座顶部为钻头造型,外型以“工人”二字组合的庞大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铁人王进喜的巨型雕像伫立在广场正中央,目光坚定有力注视着远方。穿过广场拾阶而上,47级台阶仿佛正向来者讲述着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讲解员刘玉杰介绍,馆内通过49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和1170余件珍贵文献、文物,从王进喜泪洒“沙滩”为国分忧挑重担绘画作品到铁人奋不顾身压井喷的珍贵影像,从历年来大庆原油产量数据图表到大庆建设百年油田的总体部署全方位、全景式展现出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业绩及用终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王进喜跑井时骑过的摩托车摆放在展馆内……

采访当天,几位身着“西南石油大学”字样T恤的参观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不停地在用手机记录着什么。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周航宇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大庆,来到这里参观,他发现大庆不仅是“石油之城”。“这是一个诞生伟大精神的地方,大庆与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很多石油,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源泉和精神支柱。这里值得我们所有学石油的学生参观学习,也同样值得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到此参观。”

有趣! “倒置家居空间”科普石油

行走在“走近铁人·感受拼搏”红色精品线路中,不难发现,这条线路上可谓知识点满满,几个展馆多了些创新趣味,让“科普大餐”味道更足。

进入大庆石油馆的二楼展厅,一个抬头才可见的倒置家居空间映入眼帘。“很多人对石油的印象都停留在化工和车辆加油上,殊不知我们的衣食住行全都和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起石油与人类的关系,石油馆讲解员娓娓道来:“我们常说的‘的确良’‘莱卡’等布料,洗发水、塑料拖鞋,还有农业生产用的化肥,以及我们抬头就能看到的卧室、客厅等家居空间,从复合地板、塑钢门窗,到家电外观、灯具饰面等都需要从石油中提炼原料,所以人的一生平均要‘吃’掉551千克石油,‘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80千克石油……”

在大庆石油科技馆,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科普石油知识。作为国内最全面反映石油科技题材的现代化专业科技馆,这里通过详实的图片、影像、实物、电动模型、声光电等手段,将复杂深奥的石油科学和石油生产技术深入浅出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在展馆一角,记者看到,一群小学生正围在一处油田地下储油层模型旁,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介绍石油的产出过程。他们一边认真观看,一边拿出笔记本认真地记录,有的还追问不停。大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大庆石油科技馆还会开展“石油科普进百校”“小小讲解员”等活动,这里已成为大庆油田宣介石油科技成果、传播石油科普知识的重要窗口。

精妙! 形断意连的“大庆之路”

在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诞生地”——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院中一条连接室内和室外甬道的青铜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馆长孙桂兰告诉记者,这条路叫做“大庆之路”,在馆内虽出现3次,但形断意连。“院外部分代表着大庆油田诞生于1959年。从院外走向院内,年份数字排列由大到小,表示正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进入序厅,仿真星空下的青铜甬道,立体的石刻展墙,叠加上动态投影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背景音乐,几代石油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仿佛近在咫尺。“除了展柜、史料文献、实物展品外,我们还采取了铜浮雕、触摸屏、油画、沙盘、微缩场景、电子连环画等多种形式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大庆油田的历史与未来。”孙桂兰说。

如果说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是这条线路的精髓,那么“拼搏”一定是这场红色之旅的“点睛之笔”。而提起“拼搏”,还有一个景区非常抢眼。作为“一五”期间我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齐齐哈尔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奋力拼搏,自行设计制造的125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等一批重点设备,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成套机器产品的历史,从此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置身在这个堪称“国宝级”的企业厂房中,记者的第一反映便是“大”:空间大、体量大、器械大,它完全满足了人们对于大车间的所有想象。黑龙江省美术馆的艺术家蔡醒善在参观了中国一重后也感慨地说道:“工厂我也参观了不少,但来到中国一重还是会被它的气场所震撼。”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 见习记者 孙葳秀)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