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办实事关键要“实在办”

向 勇  张光轩
2021年10月08日09:2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各级广泛展开、深入推进。然而,少数单位为群众办实事浮在表面,重形式、轻实效;有的避重就轻,抓次要问题、放主要矛盾;有的持续性不够,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单位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办实事关键要“实在办”。各级领导和机关只有从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抓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烦心事,才能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办实事的前提是把问题找实、找准,拿出老老实实解决问题的态度。1927年,毛泽东同志历时32天,先后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与各类人士接触、交谈,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农民的阶级状况和各种社会情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经典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欲知山中路,须问打柴人。实践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一线走访调查、广开言路,才能把准问题、掌握实情。关起门来、闭门造车,无异于刻舟求剑,造成基层忙乱不说,还有可能产生决策失准,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各级端正工作态度,把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基层为师、与群众为友,诚恳接受批评,积极采纳意见,学会换位思考,切实使“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效对接。唯有如此,方能把基层所急、群众所想、发展所需的问题调查准、摸清楚,确保办实事的针对性、精准性。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办实事最忌作风虚浮、拈轻怕重、半途而废。要坚决克服好大喜功的功利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聚焦基层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矛盾,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和长期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真抓实干、勠力作为。明确问题的症结后,要谋定而后动,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妥善处理好工作中的局部与整体、普遍与特殊、继承与创新、眼前与长远等关系,找准目标、厘清思路,着眼实效制订科学周密的办法举措,规划“路线图”、列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力争做到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办实事、解难事,常常不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不仅关系办实事的成败,也反映出个人的党性修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强化责任担当,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慎终如始、久久为功,自觉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见成效不收兵,干一样像一样、办一件成一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作为办实事的落脚点、需求侧,事情办得实不实、好不好,基层和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各级领导和机关应坚持问计于基层、问需于群众,出台实实在在的评价标准,建立督导检查机制,以基层关切问题的缓急判断问题的轻重,拉单列表,区分责任,有序推进,督促落实。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加强过程管控,畅通民主渠道,通过双向讲评、领导信箱、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形式,跟进把控办事进程质量。让基层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质效的根本标尺。对心系基层、敢于担当的集体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对懒政怠政、推诿扯皮的要硬起手腕查处问责,使每件实事都能够办得符合基层意愿、赢得群众认可。

(责编:宋美琪、王珂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