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求上门服务”到“送上门服务”

2021年09月18日09:42 |
小字号

连日降雨,西宁的气温降了。

83岁的李桂英愁眉苦脸地坐在沙发上叹气,她说:“近期天气多变,自己的‘老寒腿’又犯了,孩子们都上班忙,想去打疫苗,可是一走路就腿疼。”“奶奶,您别急,现在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上门接种疫苗了,我这就帮您预约。”城西区西关大街街道贾小社区工作人员周红英到李奶奶家“帮扶打卡”时了解到她的需求,赶忙宽慰道。

连日来,为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效率,有效扩大接种覆盖人群,西关大街街道集中“红色网格”力量进行再排查、再动员,力促辖区群众“应接尽接”,全面构建免疫屏障。

“我真不知道怎么感激你们了!社区工作人员现在就像我的家人一样,又是给我做饭、收拾家,又是上门帮我接种疫苗,我家客厅地面下陷,负担不起修地的费用,社区二话不说就帮我修好了……”家住南川西路3号院的张玉林有些哽咽地说。

今年63岁的张玉林是二级肢体残疾,独居多年,上个月客厅正中间地面下陷,这让坐轮椅的他每次进出客厅都十分不便。贾小社区党委了解到情况后,把此事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需求清单,社区联点单位主动响应,找来了专业的工程人员测量、施工,不仅修复了原来的地面,还为张玉林家中铺上了光洁的大理石地砖。

西关大街街道党工委为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打造了“社区织网、党员进格、志愿认领、居民受益”的模式,在网格划分上,突出便民性和功能性,从居民的“安、居、乐、业”四方面入手,让“红色网格”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通过党建工作进网格、政策理论进网格、群众需求进网格、安全稳定进网格、环境卫生进网格、文化活动进网格,最大限度地激发党群组织红色力量,引导各类服务资源下沉到“红色网格”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院子里有一些煤房墙体倾斜破损,有一些房顶塌陷,孩子们在院子里玩的时候,我们就特别担心,只能千叮咛万嘱咐,现在终于拆除了,我们也放心了!”家住黄河路的居民何成英说。针对老旧楼院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公共空间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西关大街17个大网格42个小网格284名志愿者和“红袖标”队伍进网中、入格内,对辖区危旧煤房进行“地毯式”排查。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黄河路56号42间、黄河路58号48间、气象巷2号21间等255间危旧煤房有序拆除。

不仅如此,街道还在拆除老旧煤房的公共区域修建起了花园、绿地、停车场、健身场地等,小区不仅安全了,还越来越美了。

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街道创新特色,开展了“每周五移动”为民服务站,将服务从“窗口”办事大厅移到居民楼院“家门口”。网格员通过“支部呼应墙”、楼院微信群、物业管理群等载体征集群众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化解邻里矛盾纠纷,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

“老了,腿脚不方便了,孩子们也不在身边,出门办事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不出院子,社区工作人员就来给办理很多事。”家住麒麟花园的王红奶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街道和社区,从公共服务到邻里纠纷,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力量都分布在网格中,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领单、第一时间解决,做到小矛盾不出网格、小问题不出楼院、大事情不出社区,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的网格员就即时回应。”西关大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本加说,今后街道将会持续把为民办实事贯穿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及时解决居民身边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群众的需求解决在家门口,社区服务由群众“找上门”向“送上门”转变。

(本报记者 倪晓颖)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