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党史学习为育人增加“新营养”
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滋养莘莘学子成长的精神养料。如何用好这道营养丰富的“硬菜”,将丰富的党史资源转化为直入人心的育人力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烹饪出党史学习的多道“大菜”,为提升育人效果增加“新营养”。
用红色资源做出“风味菜”
“大家抬头看,教学楼东侧和北侧大楼楼体上至今依稀可辨密密麻麻的弹孔,这些伤痕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记录着我校师生英勇抗战的爱国精神……”在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前,校史校情讲解团指导教师刘玉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学校抗战、解放的历史,现场学生的目光随着声音起起伏伏,一起近距离聆听那段令人慷慨激昂的历史。
“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学校厚重的历史,站在三号楼的枇杷树下,看着伤痕累累的墙体,听着那年那事,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穿越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人文学院2020级学生李卓感慨道。
在校外,资环学院教师黄懿梅带着环科专业2018级学生专程前往为新中国煤矿资源开采作出巨大贡献的铜川市王石凹煤矿遗址进行参观学习。
“这次参观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矿区工人爱岗敬业和勇于奋斗的精神。”环科1801班班长王顺燕说。
学校课程思政培训团培训师、化药学院教师尹霞深有感触地说:“实现党史学习与课程思政的‘亲密’接触,就是要将党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教学案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只有说到孩子们的心坎里,才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力量。这样党史学习就一定能够和专业学习进行最自然的融合。”
用切身体验做出“特色菜”
“这次比赛中,参赛同学讲述的都是我们熟悉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8分钟的故事讲解,从准备到上台都让我心潮澎湃,这是一次走心的教育,一次有力的感召。”在学校首届党史故事讲解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经管学院学生赵祎说。
除了首届党史故事讲解大赛,学校还举办了首届学生党员微党课大赛,同学们声情并茂、丝丝入扣的精彩讲述给全场观众带来一场接地气、有温度的党课盛宴。
从“要我听”变为“我来讲”,党史学习的“代入式体验”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将学习内化,再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将红色文化传播给更多人,使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启迪智慧、汲取力量,切实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一年一度的“三夏”劳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这个麦收季,学校总共有17个学院22个专业类别118个教学班的3391名大一学生进行“三夏”生产实习任务。
第一次参加麦收活动的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王垚丹说:“通过亲身劳动实践,我体会到了农业工作者的辛苦,学校小麦试验田走出了多位农业科学家和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我为我是‘西农人’骄傲,今后我也会更加珍惜粮食,将这种劳动教育的传统传承下去。”
用优美旋律做出“艺术菜”
在学校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前,风景园林学院2018级的102名同学通过红歌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教师关振国介绍,每首歌曲之间穿插的衔接词都是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红歌课堂”最大程度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党史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情感内化。
环设专业学生高嘉雄说,充满艺术气息的课堂,既融入了党史教育,又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站在三号楼前演唱红歌,爱国之情让人难以平静。
接下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特色,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教育第二课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新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书写西农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杨远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