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讲好百年党史这堂“大思政课”

张伟莉
2021年06月24日10:36 | 来源:重庆日报
小字号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华民族苦难辉煌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丰富历史景象蕴含规律的深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形成于党的发展历程、蕴含在党的发展历史,是“大思政课”的宝贵教材。探寻如何用好百年党史的丰富资源,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学史明理,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百年风华和领导中华民族创造的世界奇迹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体现。百年党史以最富有血肉的生动图景有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学懂学透,将其善用在时代新人培养目标的实践中,融入于德智体美劳培养的宽广阵地,体现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化身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素。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环节和形式中嵌入党史元素,打造沉浸式、立体化的理论学习平台,从党史中汲取理论之魂,确保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史增信,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建立在个人和群体的记忆基础之上,这种记忆可以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巨大的情感力量。纵览世界民族之林,像中华民族这样创造了绵延不绝的璀璨文明,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至今仍勃兴的民族为数不多。要善用这种在党的领导下历经磨难依然百折不挠的历史记忆,生成知恩爱党、永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战略定力。要生动讲好党的故事,展现理论力量,创新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把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让青年学生在历史时空的交错中实现共情,化为青年学生的共同记忆;要充分用好现代融合互动的传播方式,科学设置议题实现舆论引导,让青年学生在互动传播中激浊扬清,增强政治自觉;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利用好红色资源,把展厅、博物馆、纪念馆变为学习的课堂和实习实践的基地,在感悟基础上赓续红色基因。

  学史崇德,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不仅靠体系的制度约束,更需要教师自觉的立德修身。要善用党史中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涵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当下正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把党史学习和课程思政建设相融合,讲明白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好知识背后的党史育人资源,把育人、育己和育才相结合。如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推出的“法学教授学党史”系列微课中,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家教观”为主题,把民法典中婚姻家庭编和共产党人的感人故事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学史力行,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学校治理日常相结合。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党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善用党史学习成果,为师生办实事,实现学校管理服务提质增效。一方面学校要把党与群众血肉关系的动人历史作为作风建设的生动教材,督促广大党员干部以优良的党风凝心聚力,赢得师生信任和拥护,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改进作风,就要兢兢业业干事,从关系师生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发,围绕高等教育评价体制改革、“双一流”建设、学生就业等关键工作发力,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要领会蕴含在党史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借鉴党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等工作方法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本文为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1SKJD007成果)

(责编:关喜艳、闫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