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齐心协力建包钢”

孙杰
2021年05月07日08:34 | 来源:学习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齐心协力建包钢﹄

  在塞外草原,阴山南麓,黄河北岸的包头,矗立着一座大型国有企业,这就是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包钢)。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当年,党中央是如何作出建设包钢的决策、全国人民又是怎样支援包钢建设的呢?

  改变内蒙古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中,内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百废待兴。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王公贵族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残酷剥削,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十分闭塞,运输工具简陋。因此,尽快改变内蒙古地区的落后面貌,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共同期盼。内蒙古自治区外接俄蒙,内联东北、西北、华北,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资源富集。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中国地质工作者丁道衡在途径白云鄂博时,首次发现白云鄂博主峰裸露的铁矿体。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内蒙古地区开采和建立钢铁企业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内蒙古地区建设国家大型钢铁企业和工业基地,开发和利用内蒙古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成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

  要把包钢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绝非易事。为此,党中央对包钢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钢铁工业会议,会议确定对包头附近的白云鄂博铁矿资源进行调查,决定把包头列为关内未来钢铁中心的目标之一。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我国的“一五”计划,计划明确提出了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为重点。包钢作为我国三大钢铁企业之一,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中央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布局中的重大项目。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展示

  包钢建设汇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真诚帮助和大力支持,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方针,书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赞歌。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是包钢建设的最大特色。早在包钢建厂的筹备阶段,就面临着技术、人才、工人短缺等难题。为了解决包钢建设的技术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地质部、重工业部、北京大学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为解决人才和技术工人问题,1955年2月,鞍山钢铁公司支援包钢建设的第一批人员到达包头,这批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各工种的工人,从1957年起,国家又从鞍钢调入技术领导干部350多人。为了加强党对包钢建设的领导,国家还从华北地区的一些省市抽调了一大批干部,充实到包钢领导层。从1954年起,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名建设者汇聚祖国北疆,这批建设大军和内蒙古各族人民一道,在荒滩戈壁上,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顶风沙,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肩挑人扛,在塞北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1958年7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乌兰夫就包钢建设项目中的问题,致函请求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湖南、安徽各省对包钢的建设给予支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钢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冶金工业部、铁道部等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包钢建设面临的问题。1958年11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期间,乌兰夫就包钢建设中的问题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了请全国各省市支援包钢等7项建议。毛泽东指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问题。党中央决定在全国统一计划下,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将包头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要求同包钢有协作关系的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给予包钢大力支持。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社论号召全国支援包钢建设。在“全国为包钢,包钢为全国”的口号下,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最壮阔的风景。

  党中央对包钢建设的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极大地鼓舞了包钢职工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包钢职工焕发出极大的革命干劲,加快了包钢的建设步伐。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亲自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1960年5月5日,乌兰夫亲自为包钢一号平炉出钢剪彩,红色铁流从崭新厂房奔涌而出映红天际的那一瞬间,包钢结束了内蒙古自治区不产“铁”“钢”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见证

  包钢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援,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汗水和泪水,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是民族团结的象征,也谱写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乐章,更是内蒙古被周恩来誉为“模范自治区”的真实写照。包钢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包钢不仅是包钢人的包钢,更是全国人民的包钢。1963年董必武参观包钢,曾写下了“钢铁于国,工业化基。赫赫包钢,开创甚奇”的诗句,盛赞包钢开创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奇迹。

  包钢建设也书写了各民族建设边疆的壮丽篇章,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联系。早年的白云鄂博,曾经有一座蒙古族牧民祭祀山神的敖包,每年牧民们都要在敖包前祭祀白云鄂博这座神山。1957年,国家决定开发白云鄂博铁矿时,当地牧民们出于对神山的崇拜,希望不要动这里的敖包。为了包钢的建设,乌兰夫亲自与那里的僧侣和蒙古族牧民进行座谈、交流,阐述国家建设包钢的重大意义,讲述建成矿区一则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二则蒙古族牧民可以到矿区、进包钢当工人,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员。经过乌兰夫的耐心解释,深明大义的蒙古族牧民和僧侣同意搬迁敖包,将白云鄂博的敖包迁到20公里之外的白云查干山上,这是蒙古族群众对包钢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蒙古族群众展现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写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佳话。

(责编:刘圆圆、曹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