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

2021年04月21日08:4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

【探寻精神源头 彰显时代价值·第三十六期主题:伟大抗疫精神】

【光明日报社主办 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协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年多前的2020年4月8日,也正是春光明媚之时,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76天的武汉,开启了离汉离鄂通道。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对黑龙江、北京、河北等地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进行了有力防控,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成为当时的重中之重。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绘制了众志成城的时代画卷!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

四月的武汉东湖,绿意葱茏,美不胜收。

如今,曾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的张定宇,经常会骑着自行车穿过东湖绿道去上班。

“春天的东湖非常美,游人如织。有老人,也有带着孩子的父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子。”张定宇感慨地说,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后,他会更加珍惜每分每秒,继续努力工作。

而就在一年多前,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却陷入了困境: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侵袭了这座江城。大量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的人涌向医院,越来越多的病人CT检查显示出“白肺”,有的丝丝缕缕,有的弥散成“云雾”。

警报迅速拉响。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

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新冠病毒狭路相逢、短兵相接,他们以白大褂为战袍、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金银潭医院,因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病人,而成为“前线中的前线”。在这里,患有渐冻症的张定宇,始终坚守阵地,守护着病人。“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和张定宇并肩作战的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不顾疲惫与压力,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他的心愿是,看着每一位患者战胜病魔,带着笑容离开病房。

在一线,这是一种共识——抢救生命,争分夺秒,一刻也不能松劲。

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杜荣辉每天都守在病房里,精心观察、救治病人。她说:“我们是白衣战士,要冲在最前线,成为患者的坚强依靠。”

大年三十,本是阖家团圆之时,湖北的新冠肺炎患者数量激增,战疫到了关键时刻。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已不堪重负。

武汉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以奉献护佑安康,在“生死较量”中拼尽全力。

他们中,既有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等领衔的多支院士团队,又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倾力派出的“四大天团”,还有“重症八仙”以及装备精良的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医务人员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压力,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甚至溃烂,双手因被汗水长时间浸泡发白,有的医护人员甚至以身殉职。

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即使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写下遗书并拒绝治疗,医护人员也没有放弃他们,总是努力从病毒的魔爪里拼抢一线生机。

2020年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上海援鄂医疗队90后医生刘凯在护送老年危重症患者王欣做CT的途中,驻足了片刻,让老人欣赏许久未见的美丽夕阳。

“没有太多的云,也没有太大的风”“我们就静静地看,也不说话”——这个温馨的画面温暖了无数人。

在中国,有这样一种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

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病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举全国之力,我国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个市州。

在这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救援中,广大医务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新冠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也留下了许多温馨的瞬间:为了给病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的帮病人洗头,有的在隔离病房里给病人过生日,有的给患者和家属当起了“通讯员”,有的帮助孩子们温习功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这就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筑牢坚固防线

2020年年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那时,武汉街巷空寂,灯火寥落。

2020年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汉,在万众瞩目中开启离汉离鄂通道,沿江灯火灿烂一片。

战胜疫情,靠什么?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挺过难关,靠什么?舍生忘死,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这是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的生动诠释。

当时,武汉局势十万火急,医院病床告急,求助声不断。

武汉需要更多医院、更多床位。一种关于速度的“中国奇迹”,被千万名辛劳的工程师、管理者、工人们倾力创造。

不到24小时绘出设计图、数千名工人火速集结、上百台机械同时进场……

仅用10天,容纳1000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再用12天,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

为了所有患者应收尽收,2020年2月3日,中央决定建方舱医院;4日,动工改建;5日,首个方舱医院正式“开舱”。

19天内,16座由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建的方舱医院投入运行,1.2万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一个多月后的3月10日,在完成救治使命之后,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全中国的支援,每天从不同的省份向长江集结!广西柳州的西芹来了,海南三亚的豆角来了,广东徐闻的玉米来了,云南红河的香蕉来了,辽宁丹东的萝卜来了,新疆喀什的核桃来了……只为给“自我隔离”的武汉人,送上可口的饭菜,补给急需的医疗物资。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热干面,早点好起来!”

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中国人民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

武昌区中南路街办事处干部郭刚勇,曾是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治愈和解除隔离之后,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岗位;

人到中年的70后武汉市民曹赟,本是建筑设计师的他,做了志愿者,组建了一支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只为做点事”;

21岁大学生肖傲傲报名参与了“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不仅给社区居民送菜、送药,还为独居老人换尿布……

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无形之敌,宣示着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誓言。61天的日夜坚守,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共和社区民警吴涌接处报警11起、调处纠纷26起、转运69名患病群众,及时保障了641户居民的物资供应,以巨大付出换来社区染病群众“零死亡”,实现社区无疫情。而他,却在2020年3月22日那天,因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我们。

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铁桥社区工作人员彭彩,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做到电话排查200多户居民,累到天旋地转,狠狠撞到椅子上,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吴女士去医院了吗?”

因一张身披“药袋”的照片,武汉社区网格员丰枫在朋友圈刷屏了,大家称他为“药袋哥”。丰枫每次要为50至60位患者买药,箱子装不下,他就想出了把数十个药袋子串在一起的办法。“病人都等着,药不能断。”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

“不管是冲锋陷阵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只要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在2021年两会上,张伯礼院士深情地说道,“现在,我国疫情防控趋于平缓,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坚持常态防控和精准防控相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虽未彻底结束,但正如张伯礼所说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举国同心、舍生忘死,中国人民交出了令世人赞叹的抗疫答卷。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尊重科学、大爱无疆展现大国担当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在这场有爱、同心、无畏的战疫历程中,科学不会缺席。

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病,我国秉持科学精神,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等各方面。

截至2021年3月8日,4300多位科研人员、386个科研团队,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设备和试剂等方向,攻坚克难,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赵振东,我国病原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领域专家。当时间倒回至2020年1月23日,他把刚放寒假的学生叫回实验室,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工作。

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找到赵振东,请他担任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帮五条技术路线的10余个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但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郑忠伟回忆说,技术支持小组组长既要水平高,又要甘做幕后英雄。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振东。

没有丝毫犹豫,赵振东答应了下来。在疫苗研发一线连续作战200多天,为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2020年9月17日,赵振东因持续工作、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疾病,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

正是由于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前赴后继,为药物筛选、疫苗研发以及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新冠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诊断技术的快速推进和药物疫苗开发奠定基础;阐明了新冠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机制;持续深化病毒传播途径研究,为防控策略的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揭示了患者临床特征,在药物和临床救治方面,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对新出现的疫病,西医关注病毒,要破解病毒结构,搞清传播途径,才能研发疫苗和药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中医则关注症候,明确病毒侵袭机体后出现的症状。

张伯礼带领团队,很快制定出了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原则,为国家版诊疗方案中医部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建立了应对突发疫情中医药介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经验和现代化的组分中药高通量筛选,成功研制了宣肺败毒颗粒,入选国家推荐的“三药三方”,在全国推广应用。

这个中国方案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不仅于此,我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

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

第一时间参与世界卫生组织10个工作组,先后与美、欧、亚、非、拉美、加勒比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开展科技抗疫的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国方案。

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截至2020年9月8日,中国先后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

为了尽快找到新冠病毒传染的源头,有力阻断病毒的传播,中国一直在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工作。

2021年3月31日,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就联合研究报告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清华大学教授、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表示,秉承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合作态度,中方专家和外方专家合作顺利,中国是首个和世卫组织联合开展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国家。

这份报告涵盖了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和环境等主要领域,指出新冠病毒的特异宿主还是没有找到,极不可能从实验室泄露,但是蝙蝠和穿山甲是比较有可能的宿主。

经过多次长时间的科学讨论后,世卫组织专家与中国专家认为,关于动物宿主,全球科学家都要共同努力,在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相关的研究,更多元地去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种类。

疫情带来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注定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因“生命至上”,故“举国同心”;既“舍生忘死”,亦“尊重科学”;知“大道不孤”,遂“命运与共”。

历史不会终结,因为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抗疫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本报记者 金振娅 晋浩天 刘坤)

(责编:吴兆飞、闫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