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盞盞燈火,照亮現實世界
——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鮮明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基礎上的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不斷深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寫實的生活題材和具體的文學方法,而成為一種審美形態意義上的文學價值取向,呈現出現實主義文學精神與多種多樣藝術樣態有機融匯的鮮明特色。
建構起一個博大與精微共在、傳統與現代交匯的文學審美空間
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第一個鮮明特色,是現實主義文學精神的高揚,開拓了一個植根歷史、面向未來、深扎社會生活、超越現實而又回到現實的更為廣闊的文學疆域。縱覽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文學創作,無論小說、詩歌、散文還是報告文學,有的表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回望和致敬,有的表達對當下一些價值取向失當行為的憂思,有的探討在當下應該如何堅守精神立場、揚起理想的風帆……這些作品,建構起一個博大與精微共在、傳統與現代交匯的文學審美空間。豐富的題材覆蓋了各行各業,深刻的主題詮釋了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正義,不斷提高的藝術水准契合了守正創新的時代需求,呈現出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繁榮景象。
廣大作家胸懷家國天下,用心、用情、用功,不斷深化作品的主題立意和思想內涵,使其成為一盞盞以理想照亮現實、引領民眾前行的精神燈火,標示出與新時代相匹配的歷史深度和時代高度。
作家懷揣對生活的熱愛,又保持理性與冷靜,關注呵護生活中堅韌的執著和溫暖的人間情義,以深刻的主題、新穎的結構、生動的形象、精微的敘事和細膩的感情,描寫新時代社會日常生活中溫暖感人的細節,禮敬人性中飽含的向真向善向美的希冀,揭示心靈世界所潛藏的無限可能性,比較充分地敞開了人生人性中那些可靠的真理。不僅以思想者的如炬目光細致入微地省察人情世事,而且以建設者的胸襟善意地解讀現代人靈魂深處的美妙世界。同時,對人性的假惡丑和生活中庸俗低俗甚至惡俗的現象,進行銳利揭露,啟發並引領讀者關注社會、體恤民生。
同時,廣大作家通過描寫揭示人之存在的合理性、可能性以及局限性,提供人之存在的一種有力証明,即恪守勇於追求美好理想、勇於承擔社會道義的德性立場,洞徹社會生活的內在本質,面對欲望之海、世俗誘惑時刻保持警醒,不斷進行對現實生存的精神超越,將自己的獨立思考與時代需求、人民呼喚和整個時代的發展律動有機融於一體。
如徐懷中的長篇小說《牽風記》,以戰爭、人性、人情、愛情縱橫交織的維度,扣住解放戰爭背景下一場挺進大別山激烈戰斗中的人與事,以鐵血激蕩的戰爭場景和鮮活豐盈人性細節的交相輝映,生動傳神地寫出解放軍指戰員家國情懷的忠貞赤誠、革命意志的勇毅堅韌、英雄氣質的篤實沉厚、浴血奮戰的壯懷激烈和純真愛情的浪漫飛揚,充分敞開了革命軍人豐富鮮活人性的亮度、美度和作者革命人道主義的大愛情懷。
現實主義精神與豐富多樣的藝術方法有機融合
作為一種高揚現實主義精神的審美形態的文學價值取向,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鮮明特色,是致力於敘事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譬如,怎樣將直面現實和浪漫幻想結合在一起,將歷史視閾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將立足大地的堅實與仰望星空的詩性結合在一起,將現實主義的理性順時敘事與現代主義的意識流敘事結合在一起,將古典詩意美學意趣與現代象征藝術情境結合在一起,將正德大義的庄重言說與雅俗共賞的生動表達結合在一起。
再如,怎樣賦予故事以生動豐富的思想內涵,賦予情節以一波三折的起承轉合,賦予事件和場景以鮮活而繁復的形狀與顏色,賦予人物形象以溫暖明亮的思想光束和接地氣、有活力的鮮明個性,賦予語言表達以喚起最大情感認同的感染性和共情力,使之既氤氳含意深遠的東方詩韻之精髓,又緊扣當下社會生活勠力前行、搏擊進取的現實律動,同時還折射出個體的生命光芒。
通過以上種種努力,從而建構起一種兼具閱讀接受的便利性、時空建構的復雜性、價值引領的正向性、審美能指的多重性的優質文本形式,表征出現實主義精神與豐富多樣的藝術方法有機融合的可能性。
說到底,對於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而言,能夠代表其思想藝術水准的並非其外在的物質性形態,而是一種“無形之物”,即藝術神韻、言說智慧和微妙心靈。因為,缺乏生命感受與體驗的文學描寫是蒼白無力的,創作主體隻有在其間灌注深刻精當的思想意識、鮮活騰躍的生命意識、守正創新的審美意識,才能賦予文學“風景”以真性情和美的品格,才能讓人們感受到景色中的靈魂躍動與風景中的人性交響,敞開可供讀者多角度進入的多條路徑。
因此,文學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創新,並不在於我們如何將故事講得多麼生動、曲折,亦不在於將人物外表和行徑寫得怎麼花哨、逼真,而在於能否將潛藏在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中的歷史基因與文化底色生動可信地呈現出來,能否將外在於作品的物質性“敘事本文”與內在於作品的精神性“心理本文”進行有機融合,使它們在社會生活舞台上和人心人性世界裡交相輝映。
且讓我們以足夠的信心,期待新時代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更上一層樓。
(作者:李掖平,系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詩學高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山東師范大學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