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學史力行——代表委員談黨史學習教育 

2022年03月04日09:0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卷首語

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

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歷史性地消除絕對貧困﹔天問一號著陸火星,中國航天事業實現又一裡程碑式跨越﹔沉著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一項項振奮人心的成就,無不彰顯著“實干成就偉業”這一道理,無不發出腳踏實地、擔當奮進的熱切呼吁!

真抓實干,行勝於言。把亟待解決的“問題清單”變成履職盡責的“任務清單”,再變成讓群眾滿意的“成績清單”,懷著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廣大黨員干部傾聽民聲、為民解憂,向著新的歷史偉業風雨無阻,勇毅前行!

真抓實干邁向新的征程

光明日報記者 張雲 崔興毅

陽春三月,大江南北沐浴在和煦春風中,奔跑在奮進征途上。

學以致用,方能實干興邦。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傳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把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統一起來,黨員干部群眾正以不懈的奮斗姿態,書寫著干事創業的新篇章。

忠誠擔當,心系民之所盼

剛剛過去的元宵節,河北省保定市競秀區大激店鎮大激店村歡聲笑語、年味十足。猜燈謎、賞非遺、舞龍、跑竹馬、唱大戲,傳統活動的氛圍感和儀式感十足,八方游客盡享“花市燈如晝”的光影盛宴。

鄉村旅游讓大激店鎮這座文化古鎮火了起來。

2021年12月23日,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黨員志願者和種植戶在竹林直播採收雷筍,助力線上銷售。新華社發

“得益於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干部群眾增強了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主動性和責任感。”大激店村黨總支書記張東河代表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再創新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得到很大提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兩年間,鄉村旅游受到一定沖擊。為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今年全國兩會,張東河代表帶來了關於集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建議,“帶領鄉親們走向共同富裕,我們義不容辭”。

在距大激店村3000多公裡之遙的西藏拉薩城關區納金街道塔瑪村,原村黨委第一書記格桑卓嘎代表在這裡工作了42年。從農奴的女兒到人民的代言人,她見証了這座小村庄的滄桑巨變。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每年的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我們都會唱紅歌、學黨史、開座談會,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格桑卓嘎代表說。

在連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過程中,格桑卓嘎代表一直把老百姓十分關注的醫療保障和衛生健康事業放在心頭。2016年和2017年全國兩會上,她都提出了希望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醫療報銷享受同等待遇的建議。最終,2020年城鄉醫保並軌,塔瑪村村民享受到了和城裡人一樣的醫療保障。“能讓老百姓收獲更多幸福感和安全感,心裡頭覺得甜。”她說。

“世界最高橋”北盤江大橋橫跨貴州省六盤水市都格鎮和雲南省宣威市普立鄉。圖為1月29日,被稱為“橋梁守護者”的貴州高速集團水城營運中心俄腳橋隧站職工在橋體內部進行巡查。新華社發

 學思踐悟,篤行強化作為

“去年‘六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淮安市新安小學五(8)中隊的少先隊員們回信,讓廣大教育工作者倍感振奮、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同時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江蘇省淮安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淮安市教育局局長皇甫立同代表談道。

學好黨史,既要入腦入心,又要真干真行。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淮安全市中小學開展了“百名書記領銜千堂黨史思政課”、“十大紅色活動”、培養千名小宣講員等一系列立德樹人的活動,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

“學生們告訴我,自己要像周恩來總理一樣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殷切期望。”皇甫立同代表親身感受到了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成長變化。

在青海,綠色海洋中同樣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還記得去年全國兩會廣受關注的‘大貓’嗎?在祁連山門源片區,以前很少見的珍稀物種如今頻頻現身,這與我們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孔慶菊代表表示。

把初心和使命化作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變成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原動力,一線生態管護員的默默奉獻讓孔慶菊代表感動不已:“為了守護來之不易的‘綠色財富’,他們常年穿行在山林裡、溝壑間,無論條件多艱苦、任務多艱巨都無怨無悔。”

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之下,好消息不斷從雪域高原傳來——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世界首例野生荒漠貓被救護后放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斑羚現身門源……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勁頭也越來越足。

不負韶華,積極建功立業

“過去的一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中國航發迎來了高速發展,科研、生產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壓力和挑戰當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操作工栗生銳代表挺身而出。

要打破科研瓶頸,唯有創新才是根本之道。

北方晝夜溫差大,導致部分設備精度每天的變化量超出要求范圍,不論人工手動校准還是通過機床附件校准,都費時費力。“我們利用機床在線測量功能,針對零件、工作台編制了模塊化的快速機床精度自適應補償程序,每次校准的時間由原來的20∼30分鐘縮短到了2∼3分鐘。”栗生銳代表談道。

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玉宇代表所在公司的成員,絕大部分是年輕人。“年輕人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他說。

此前,國內神經外科醫療手術使用的可吸收纖絲型止血紗,基本被國外企業壟斷市場。沒有可參考的產品,沒有可借鑒的設備,邁普醫學從零開始,歷經8年時間,終於研發成功。

“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黨的創業史,在偉大建黨精神的指引下,邁普醫學這樣的創業公司正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袁玉宇代表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他准備了推進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有關建議,決心持續推動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名譽會長 王海京委員:

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自從18歲入黨以來,加強政治學習,在思想、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習慣和精神自覺。學習黨史要求我們辦實事、開新局,作為老黨員更要以身作則,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社會救助法的制定。作為一項兜底線、救急難、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礎性社會保障制度,它關系百姓、連接民心,盡早出台意義重大。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圍繞引導機制、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建言獻策。

我也注意到,人體器官捐獻推進緩慢,一個瓶頸就是立法滯后。幾年來,我持之以恆,抱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念,通過政協提案向國家衛健委、全國人大、司法部不斷提出建議,與有關部門反復溝通。去年,有關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的法規修訂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能夠在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十分欣慰。

去年7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上,我有幸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濃縮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豪邁宣言。集結號已經吹響,在新征程上我們還要接續奮斗、不負使命。(光明日報記者張雲採訪整理)

廣東省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黃細花代表:

進一步激發斗志熱情

今年是我履行全國人大代表職責的第20個年頭。20年間,我的職務雖有變化,但有個身份一直沒變,那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回首過往履職經歷,我深切體會到,有一種熱愛叫常干常新。

做環保工作時,群眾關心的農村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問題,就是我關注的重點。在不斷學習調研、提出建議的過程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始終堅守的理念。

做旅游工作時,我關注到節假日堵車問題。2012年3月,我提交了春節期間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建議,有關部門很快採納了這一建議,並於2012年國慶長假開始施行。

回到惠州工作4個月來,持續深入的黨史學習教育更加激發了我干事創業的斗志和熱情。我參加了一邊跑步、一邊撿拾垃圾的“撿跑”志願活動,希望通過健身+公益這個“小切口”來撬動“大變化”。我常對人說:“來跑步吧!別把時間花在麻將桌上了﹔來做志願者吧!撿出健康和快樂。”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者群體中來,像愛護眼睛一樣呵護著城市的一山一水。這次全國兩會,我希望通過6份建議進一步推動志願服務不斷常態化、制度化,讓文明之光更加閃耀。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我一直牢記心間。學史力行隻有起點、沒有終點,隻有更好、沒有最好。讓城市更美麗、人民更幸福,我們還要加倍努力。(光明日報記者張雲採訪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靈壽縣南營鄉車谷砣村黨支部書記 陳春芳代表:

讓車谷砣村改變面貌

說到車谷砣村,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山高、路遠、溝深。大山裡蘊藏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卻因道路坑窪狹窄,藏在深山人不知。

修路是唯一的出路!我先后拿出多年的積蓄和住房抵押貸款共240余萬元,全部用在修路上,歷時2年6個月零29天,將溝域內9.8公裡的山區路全線拓寬成8米寬的柏油馬路,徹底改變了這裡的交通狀況。

黨史學習教育最終落腳點是身體力行。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盤活車谷砣這個晉察冀革命老區重點村的紅色資源。我們修復了晉察冀邊區銀行加印部、后方機關駐地、戰地醫院、抗大二分校等紅色舊址,通過老物件、舊照片將那段崢嶸歲月挖掘和展示出來,很快就打響了知名度。去年是建黨百年,周邊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周末時一天最多接待過27輛大巴車。

發展集體經濟,黨建引領是關鍵。由車谷砣村黨支部牽頭,聯合溝域內4個行政村成立了車谷砣溝域聯合黨總支,通過建設“中國·車谷砣康養旅游度假區”,聯合周邊村謀劃2000余畝地用於特色產業種植。經過不懈努力,村民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的不足800元增長到2020年的10000余元,較早實現了自主脫貧。看著鄉親們熱火朝天的干事勁頭,我的心中也充滿了信心和力量,隻要能為老百姓謀福利,我一定全力以赴。(光明日報記者張雲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4日 08版)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