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萬封來信”研究項目在我省啟動
破解雷鋒精神永恆的密碼
本報訊 記者高爽 王鋼報道 60年,48萬封來信,因為一個人,因為感動,因為崇敬,更因一份共同的信仰!今年是雷鋒同志犧牲60周年,2月27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一個名為“48萬封來信”的研究項目已經在我省啟動。這是對60年來雷鋒班收到的48萬封來信的首次系統性挖掘、整理和研究,其成果必將為雷鋒精神的研究開拓出一方嶄新陣地,對新時代弘揚、傳承雷鋒精神發揮重要作用、產生重要影響。
採訪中,“48萬封來信”研究項目課題組負責人英明回憶起第一次在雷鋒旅看到這些來信的情景,那份震撼溢於言表:“這些信件裝滿了一排又一排的櫃子,除了用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寫成的外,還有用外國文字寫成的,甚至還有盲文信。它們厚度不同,形式各異,有著鮮明的年代印跡。我們小心地翻開每一封信,讀著信上充滿真情實感的話語,感受到雷鋒精神深刻地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課題組意識到,這48萬封信承載著巨大的史料價值、研究價值和傳播價值,彌足珍貴。盡管信件被用心地保管,但在歲月的磨礪下,許多信箋已發黃變脆、字跡模糊,到了啟動搶救性保護的時候。
這一項目,將對所有來信逐封進行數字化處理、電子化保存,並以大數據的分析方法進行整理研究。經初步梳理發現,從時間上看,給雷鋒班寫信有三個明顯的高峰期,一是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后,二是在改革開放后,三是新時代以來。特別是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雷鋒生平和事跡展發表重要講話后,全國各地掀起了學雷鋒的新一輪熱潮,雷鋒班收到的信件短短幾年間就達到上萬封。對這個時間段的來信運用知識圖譜方法進行檢索,發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榜樣”“道路”“偉大復興”“奉獻”“傳承”等詞是高頻詞,映射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撫順雷鋒學院特聘研究員周道海曾是雷鋒旅的一員,一直致力於挖掘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他對記者說:“如果說中國人民譜寫了一部學習雷鋒精神的壯闊歷史,那麼這幾十萬封書信便是這段歷史的明証。時代需要雷鋒,人民呼喚雷鋒,雷鋒精神一直是鼓舞我們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英明說,遼寧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是全國學雷鋒活動的重要策源地。深入發掘、保護、研究這48萬封來信是新時代賦予遼寧的責任,是一項政治任務和理論工程。創新性地用好這一研究成果、用好雷鋒精神這一寶貴的紅色資源,將為遼寧打造新時代學雷鋒新高地、傳播雷鋒精神新陣地提供堅強支撐,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