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理解“歷史自信”的五重依據

王學斌
2022年02月14日10:19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其鮮明的特點是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以深厚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展現黨的百年奮斗的初心使命和輝煌成就。在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堅定歷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並指出全會《決議》充分顯示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信。為什麼要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鄭重提出“歷史自信”?惟有歷經百年的光陰,方能將這種自信孕育而成,也惟有貫穿百年的求索,方能將這種自信和盤托出,其間蘊含著五重深沉的依據。

中國共產黨傳承了

中華文明深邃的歷史精神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記錄與探究歷史是人類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歷史的民族”,具有濃厚深沉的歷史意識。

愈是久遠厚重的歷史積澱,愈能激發強烈高遠的歷史意識。中國歷史的特質,一來持久,從未斷裂﹔二來變化,流動不居。所以我們歷代前賢討論本國史,都善於在持久中觸摸其變化的脈搏,在變化中緊盯其持久的痕跡。因此,西漢史家司馬遷撰寫巨著《史記》,便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懸結為心中至高之目標。自此歷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編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來前后接力,終形成蔚為大觀的二十四史。同時中華民族又深切理解“鑒古知今”之要義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馬光發奮沉潛十九載,“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編纂成煌煌巨制《資治通鑒》,旨在“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可知中華民族通過進行價值倫理與政治倫理雙重書寫,給本來單純時間維度的中國歷史賦予了無盡的意義。

孟子曾言:“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回顧歷史,過往的一切都化入典籍、遺跡與記憶之中,有的隱而不彰,有的成為今天的一部分。可以預見的是,今天正在發生的一切,還要繼續“化”,融於未來的“歷史”與“現實”裡面。這個“化”,始終貫穿於過去、現在與未來,其中蘊含的要義,就稱之為“神”,也就是歷史精神。我們關注歷史,除卻具體的人、事與制外,更要注重把握歷史背后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這無疑是中國歷史傳統中最為內核的層次。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自創立起,就特別注重對自身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研究與比較,秉持著文明思維看待整個人類發展的進程。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傳承與弘揚中國歷史精神,這是把握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為何隻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關鍵理據。

中國共產黨擔負著

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歲寒然后知鬆柏之后凋”,考察中華民族的歷史精神,追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見之盛世承平之際,不若見之危難困厄時,則更顯得雄壯慷慨,堅韌有力。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走向復興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從林則徐倡導“開眼看世界”、張之洞主張“中體西用”,再到孫中山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一次次的救國方案無不涂抹著模仿西方、改變傳統的底色。歷史証明,單純復制資本主義文明的既有發展模式,並不足以拯救中國於水火。舊的已破,新的未立,一部近代史,中華民族歧路彷徨,失卻了曾經擁有的自身歷史信心。

柳暗花明,峰回路轉。1921年,中國共產黨甫一創立,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一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都是在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中華民族對自身歷史的信心,終於在中國共產黨持續踐行初心使命的歷程中重新拾回。

中國共產黨身處

新的趕考之路的歷史階段

歷史從未遠去,且始終照進未來。《決議》指出:“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這是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的一個重大判斷,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伴隨世界經濟重心的逐步多元,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的態勢更加明顯,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人類文明的交往模式因之而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這勢必給我們帶來長期的挑戰與困難,我們要做好進行持久斗爭的准備。

揆諸國情,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聚焦黨情,黨的自身建設上還存在一些不匹配、不適應的地方,“四大考驗”和“四種風險”依然嚴峻復雜,一些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和破壞性,需要時刻提防,反復監管。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須牢記風風雨雨來時路,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才能更深入地明白未來我們怎樣繼續成功,從而不斷用歷史自信提振每位先鋒隊成員的士氣與信心。

中國共產黨積澱下

豐富有機寶貴的歷史經驗

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從歷史裡追尋答案。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歷史精神的最佳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決議》概括的“十個堅持”的歷史經驗是相互貫通、相輔相成的整體:“黨的領導”是根本,“人民至上”是宗旨,“理論創新”是指南,“獨立自主”是立場,“中國道路”是方向,“胸懷天下”是格局,“開拓創新”是動力,“敢於斗爭”是決心,“統一戰線”是法寶,“自我革命”是特質。

歷史經驗是歷史自信形成與生效的標志與証明。具體而言,立足新的趕考之路,我們要善於以黨的歷史經驗觀察時勢,作為正確判斷形勢、科學預見未來、把握歷史主動的重要思想武器﹔要善於以黨的歷史經驗謀篇布局,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重要遵循,善於從歷史經驗中增強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定力、魄力、能力﹔要善於以黨的歷史經驗修德補鈣,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指引,善於運用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改造主觀世界,堅定理想信念。

中國共產黨內生出

高度敏感強烈的歷史自覺

在深沉歷史精神滋養下,中國共產黨及時自我反省,善於積極總結經驗,在危機中抓先機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避免盲目性、自發性和被動性,這恰恰說明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敏感強烈的歷史自覺,這是養成歷史自信的必要條件。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覺是一種久經錘煉的自覺。回望百年,我們黨什麼樣的困難沒有經歷過,什麼樣的挑戰沒有遇到過?我們幾度遭遇山重水復,幾度實現絕處逢生,在人民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困難、修正錯誤、走向光明,正是在這樣的千錘百煉中,我們黨的歷史自覺愈益強大和成熟起來。

中國共產黨於百年歷程中內生的歷史自覺,又是繼往開來、持續奮斗的法寶。總結歷史是為了使全黨從歷史進程中洞察歷史發展規律和時代發展大勢,提高認識水平和辨別能力,增強錨定既定奮斗目標、意氣風發走向未來的勇氣和力量,更加清醒、更加堅定地辦好當前的事情。歷史自覺在其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為主題,並提出歷史自信這一重要論斷,可謂恰逢其時。中華文明的歷史精神是其源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其動力,新的趕考之路是其境遇,寶貴歷史經驗是其標志,高度歷史自覺是其特質。因此,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就要從歷史維度和自信高度不斷增強“四個自信”,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咬定青山不放鬆,風雨無阻向前進。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