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知行合一踐初心

——吉林省遼源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走筆

2022年02月10日08:49 | 來源:大吉網
小字號

黨史照亮前行路,同心奮進新征程。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遼源市按照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總要求,堅持高站位統籌謀劃、高質量扎實推進、高標准示范帶動、高水平辦好慶祝建黨百年系列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有章有法、有力有效、有聲有色,達到了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目的,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煉、精神洗禮,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極大提升。

學史促行

激發廣大黨員干事創業熱情

為了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取得實效,遼源市認真制定工作方案,按照“五化”方式細化59項具體任務,形成清晰的任務清單、責任清單和時間表、路線圖,不斷提高全市黨員的政治意識、使命意識和宗旨意識。

注重學史明理。原原本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慶祝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簡史》等內容,召開4次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組織專題培訓9000余人次,開展宣講1260余場,受眾17萬人次,推動黨的理論在遼源落地生根。

注重學史增信。深入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思想鑄魂行動,以組織生活會和主題黨日為載體,組織機關干部參觀礦工墓陳列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和“黨史中的遼源”主題展,進一步堅定了歷史自信。圍繞大力弘揚建黨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黨的精神譜系,在媒體開設“精神的力量”“遼源黨史”等專欄,有效提振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注重學史崇德。深入開展南仁東、黃大年、鄭德榮等先進典型宣傳學習活動,各級黨委(黨組)結合慶祝建黨100周年“兩優一先”表彰,選樹先進典型1559名。組織近百場“永遠跟黨走”主題系列慶祝活動,生動展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非凡歷史,切實把榜樣力量轉化為廣大黨員干部的道德定力、思想定力和行為定力。

注重學史力行。堅持以建設“一區一城一地一園一鎮”高質量發展載體為引領,創新抓好改革發展措施落實,統籌推進工業“兩化”、做好農業“三篇文章”、實施服務業“補短”工程、推動城市“雙修”、抓好黨建“四個建設”,各項工作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健全項目建設“賽馬”、差異化考核、常態化大督查等機制,督促黨員干部樹牢斗爭精神和爭先意識,扎實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切實以遼源發展新成果體現學習教育新成效。

知行合一

為高質量發展增色添彩

凝心聚力學黨史,知行合一辦實事。

遼源市深刻領會和把握歷史規律、歷史經驗對於當前工作的啟示,引導全市黨員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發展邏輯,提出符合遼源實際的戰略策略,不斷提升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准確把握東北振興的重點任務,聚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遼源提出了到2026年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總產值“雙千億”目標﹔准確把握遼源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不斷在全國全省戰略規劃中審視、校正和提升遼源發展路徑,在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拓展“七條新路”的內涵和外延﹔准確把握新階段遼源人口、資源、產業、區域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圍繞“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結合遼源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提出建設“一區一城一地一園一鎮”,搭建高質量轉型發展有效載體﹔准確把握在新發展格局中催生新的產業演進規律,搶抓全球科技變革和技術革命的歷史性機遇,聚焦七大產業體系,不斷筑底板、鍛長板、補短板、育新板,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2021年,遼源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增速居全省前列,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淨增100億,增長46.5%,佔全省增量的四分之一。

以人民為中心

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遼源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辦成46件民生實事,努力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就業增收成效明顯。採取專場招聘、穩崗扶持等系列舉措,新增城鎮就業1.1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穩控處於全省第一方陣,連續8年提高城鄉低保標准。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11473元,同比增收26.7%。社會事業長足發展。

統籌解決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需求,重點實施遼源五中易地新建、市中心醫院遷建、老舊小區改造等69個民生補短板工程。組織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集中帶量採購,102個藥品價格平均下降53%。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常態化開展疫情防控,投資2500萬元,解決傳染病區、核酸檢測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堅持治山治河治城一體推進,開展城市“雙修”,福民立交橋、人民大街延伸線等14條路橋工程建成通車。高起點創建文明城市,持續開展“走遍遼源”綜合治理行動,拆除仙人河蓋板樓等違章建筑,實施東遼河岸帶美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制定《1+13鄉村建設行動方案》,實施農村集中供水、“四好農村路”“廁所革命”等一批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高標准建設59個“千村示范創建村”,省裡在遼源召開現場會。

社會治理成果顯著。深化構建“111”平安建設模式,推進網格化、網絡化治理,實現社會治理服務“一網共治”。深化街道鄉鎮改革,下沉編制1879名,下放行政管理權限129項。深入實施“紅色物業”工程,93個機關企事業單位與33個社區結對子,棄管小區實現清零,城市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本報記者 董博 趙蓓蓓 龐智源 通訊員 趙爽)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