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小小竹竿銘刻偉大支前路

2022年01月28日08:21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小竹竿銘刻偉大支前路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淮海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淮海戰役中不斷涌現人民群眾的支前場面,組成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雄偉畫卷,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交通運輸條件十分落后,廣大人民用肩挑、車推、驢馱、船運等方法,從千裡之外將大量的糧食、彈藥等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將傷病員送往后方醫治。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陳列著一件山東農民唐和恩千裡支前路上使用過的小竹竿,小竹竿長106cm,直徑約為2.5cm,屬國家一級文物,是山東省萊東縣支前民工唐和恩在支前路上支撐走路使用的。支前道路崎嶇,唐和恩走累了就拿小竹竿當拄棍,遇有河流阻擋,就用小竹竿來探深淺,風雪淤泥中用小竹竿尋道路。有時候遇到國民黨軍的轟炸,他就在小竹竿上綁上樹枝和茅草偽裝防空﹔翻山越嶺他就把小竹竿高高舉過頭頂在最前面引路。戰役中,唐和恩幾乎跑遍了整個淮海戰場,每到一地,他就把地名刻在小竹竿上,共刻下了山東、安徽、江蘇3個省88個城鎮和村庄的名稱,行程長達5000余裡。一件小小竹竿銘刻了偉大的支前路,也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唐和恩,1911年出生,山東省萊東縣(今萊陽市)人,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淮海戰役爆發后,唐和恩在“一切為了前線勝利”的口號下,以高度的熱情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加入了滾滾支前大軍。唐和恩加入支前大軍后,任萊東縣陶障區運輸小隊副指導員、黨支部組織委員兼第四小隊隊長。唐和恩從家鄉啟程的時候隨身攜帶了一根竹竿,竹竿頂端刻著出發地點:山東省膠東地區萊東縣陶障區。隨著支前路程的前進,后面陸續刻下了:水溝頭—平度—臨淄—蒙陰—臨沂—徐州—蕭縣—宿縣等地名,唐和恩的小車隊輾轉山東、江蘇、安徽三省,走過了88個城鎮和村庄,唐和恩帶領的小車隊和千萬個支前隊伍一樣,冒風雪,忍飢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在支前運輸糧草過程中,為了能讓隊員們吃飽,還能按時按量完成運輸任務,唐和恩便帶領隊員們制定了糧食節省計劃,自己吃“三紅”(紅高粱、紅胡蘿卜、紅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給子弟兵吃。在風雨交加的運糧途中,隊員們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蓋在糧車上,寧願自己身上淋透,也不能淋濕軍糧。運送傷員時,原為了御寒的狗皮被支前隊員用來鋪在擔架傷員的身下,用來遮雨的蓑衣被支前隊員脫下來,蓋護在擔架上。在五個多月的支前戰斗中,唐和恩和他的小車隊留下許多英雄事跡,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唐和恩攜帶著這根小竹竿,從沂蒙大山走到了淮海平原,行軍時用它當拄棍,過河、涉水。踏雪時用它探路,有時還用它綁上樹枝防空和引路。這一根小小竹竿不僅記錄了唐和恩小車隊5000多裡支前歷程,還是數百萬英雄支前民工在淮海戰役中走過的艱苦戰斗歷程的縮影,是淮海戰役偉大勝利的見証。

  淮海戰役結束后,唐和恩立特等功,被授予“華東支前英雄”稱號,他帶領的運輸隊也人人立功,被評為“華東支前模范隊”。新中國成立后,唐和恩任西陡山村生產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1992年病逝。

  在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得到了東北、華北、華東、中原等各解放區億萬人民的支援。其中,淮海戰役共動員支前民工543萬人,是參戰部隊人數的9倍,動用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余輛、挑子35.5萬副、牲畜76.7萬頭、汽車257輛、船8500余隻,前送彈藥7300余噸、糧食近44萬噸,后運傷病員11萬余人。同時組織民兵團130余個,擔負警衛物資、看押俘虜和打掃戰場等任務。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贏得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歷史充分証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供稿)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