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確黨史觀學習領會《決議》精神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總結了黨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深刻揭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過去為什麼能夠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基因和密碼,充分彰顯了我黨的政治智慧、責任擔當、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輝的綱領性文獻。學深悟透《決議》精神,必須堅持正確黨史觀,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一百多年來的發展,以矛盾分析法分清主流和支流,將科學性和價值性相統一,兼顧生產力和人民利益的雙重評價標准。
一、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認為社會基本矛盾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規定和制約著社會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我們不僅要認識社會基本矛盾,而且要在此基礎上認識社會中的各種具體矛盾特別是社會主要矛盾。認識和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認識和抓住了影響全局的主要問題,牽住了解決其他社會矛盾的牛鼻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我黨准確把握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從而取得了輝煌成就。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將“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作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為此,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將“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作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為此,黨領導人民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殘余武裝力量和土匪,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會各方面的民主改革,蕩滌了舊社會留下的污泥濁水﹔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黨的八大形成的正確路線未能完全堅持下去,但這一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光輝的真理性判斷,開啟了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明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基於這一科學判斷,黨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人才強國等重大戰略決策,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明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圍繞這一矛盾,黨中央以新發展理念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我國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得以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學習領會《決議》精神,我們首先要秉持唯物史觀,認識到黨史是中國共產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是我黨准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科學決策的歷史。在准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實踐,這是中共黨史的成功密碼,也是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結出的累累碩果。
二、以矛盾分析法分清黨史的主流和支流
所謂主流,指的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支流,指的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把握黨史的主要方面。
輝煌成就是中共黨史的主流。一百多年來,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波瀾壯闊的偉大斗爭,廣大群眾徹底擺脫了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命運,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隨著人民民主的不斷發展,十四億多人口實現了全面小康,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黨的奮斗成功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道路,使得中國從四分五裂到高度統一、從一盤散沙到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從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中華民族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偉大奇跡。事實証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是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的歷史,是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黨和人民的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上最恢弘的篇章。這就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要方面,是黨史的主題主線和主流本質。
否定之否定規律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道路不是直線式上升,而是波浪式前進,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中國共產黨誕生於民族危亡之際,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著實現人人平等、幸福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而不懈奮斗。在這一奮斗歷程中,由於主客觀條件的影響,我黨曾走過一些彎路,有過一些失誤。這些彎路和失誤,不是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我黨崇高的奮斗目標所造成,而是由於主觀未能全面准確把握客觀的局限性所致。這些彎路和失誤,是滾滾向前的歷史大潮中泛起的幾朵走向不同的浪花,我們不否認它存在的客觀性,但這些彎路和失誤不是黨史的主流。
相比於黨取得的偉大成就,黨在歷史上的失誤和彎路隻能算作矛盾的次要方面。它們的存在,確實在一定時段滯緩了我們前進的腳步,但絲毫未影響我黨的光輝和偉大。面對錯誤和失誤,我黨從來都是坦誠面對、富於自我批評精神的。正如《決議》所指出的:“黨歷經百年滄桑更加充滿活力,其奧秘就在於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這是確保我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關鍵所在,也是我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失誤和彎路,是黨史的支流。經過黨的自我革命,這一支流最終以歷史教訓的面目出現,從而教育了黨員,促使黨不斷走向成熟和強大。
三、堅持生產力和人民利益的雙重標准評價黨史
評價是人們把握價值的觀念活動。人們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念和評價標准,評判一定對象對自己和自己的群體有無價值、有什麼價值、有多大價值。社會主體選擇和確定自己的實踐目的、實踐方案,進而從事一定的實踐活動,都是基於價值評價結果進行的。一個組織或者決策,對於社會進步的價值性有多大,關鍵要依據兩個標准進行評價,一是社會評價的根本標准,即生產力標准﹔二是社會評價的最高標准,即人民利益標准。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是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進步的核心內容和根本標志,是生產力的發展。評價各種社會現象、社會制度和政策、社會團體和政黨,都必須把生產力作為根本的評價標准,看其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中共黨史証明:我黨的歷史,就是不斷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條件、激發活力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領導廣大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盡快富裕起來作為奮斗目標,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
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是社會評價的最高標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最高標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作為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也從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權勢團體和特權階層的利益。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所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地位、生活水平得以全方位改善,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最大程度地實現、維護和發展。
社會生產力是一切社會進步的前提性、先決性條件,人的生存狀態是衡量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依據生產力和人民利益的雙重標准來認識和評價黨的發展史,必然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們事業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民富國強,才能繼續書寫中華民族歷史的輝煌。
(作者為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