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從《決議》看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質

陳聯俊 溫斐
2022年01月17日09:38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通篇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內涵豐富、言簡意賅、字字珠璣,以簡潔朴實的文風反映中國共產黨100年來取得的成就、經驗及其意義,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極強的指導價值。從《決議》文本可以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鮮明特質。

體現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無論是面對新時代的輝煌成就,還是黨的歷史上的失誤挫折,《決議》都是用客觀冷靜理性的筆調加以描述。文本對黨和國家歷史上的成就充滿自信和豪邁之氣,對錯誤不回避、不遮掩,襟懷坦蕩,直面問題,理性對待功過是非,既體現歷史人物的價值貢獻,又不刻意拔高降低,充分尊重事實結果和歷史結論。

體現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在《決議》中,出現最多的詞就是“人民”。不僅體現在出現頻率上,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目標始終圍繞人民展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目標是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目標是人民權利,既包括經濟上的權利,也包括政治上的權利,以及國際地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目標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目標是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目標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利益,始終是為人民利益服務。與西方政黨相比較,中國共產黨的人民立場不是為了政黨利益,而是站在民族國家的高度進行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建設與改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性突破和歷史性跨越。

體現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歷史眼光。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始終沒有改變,不論是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建設發展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奮斗的最高目標。中國共產黨總是能夠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及時制定方針政策,調整工作方向,適應社會變化,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求真務實精神。現階段推動“四史”教育,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等一系列紀念活動,將歷史教育與歷史警示相互結合起來,體現出以史為鑒的明智態度。《決議》文本對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的評價與黨中央已有結論相互銜接。尤其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中,特別突出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尊重和認可,延續中國自古以來以史為鑒的精神品格。

體現中國共產黨把握時代問題的工作導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能夠確定不同的歷史任務。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根本社會條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主要任務是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共產黨通過制度再造和社會改革,奠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氣和無畏的實踐探索,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任務是實現全面小康,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繼續前進。中國共產黨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面對不同的時代任務,中國共產黨能夠找准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矛盾,從而能夠不斷取得勝利。

體現中國共產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主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步實現。違背歷史規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會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隻有始終將民族復興作為畢生追求的中國共產黨才能堅持不懈,展示自身的領導力量和執政能力。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兩個確立”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為了保証順利推進歷史進程作出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決策。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從“八個明確”增加到“十個明確”,其中對於黨的領導和建設的加強突出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引領者的使命擔當。

體現中國共產黨命運與共的世界情懷。中國共產黨始終將自己的利益和中國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類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從而造就了共產黨人的世界情懷。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互利共贏作為合作發展的基礎,贏得了國內民眾支持和世界有識之士的肯定。通過“一帶一路”等多重路徑拓展世界人民的合作交流,共同促進世界發展。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世界視為一體,極力打造有利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共同價值的國際氛圍,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和”思想,造福全人類,引領進步潮流。

(作者分別系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院教授、博導和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