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推進學史力行

侯靜婕
2022年01月07日13:47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在日前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總結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實際行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講話中多次強調的。習近平總書記去年7月在西藏考察時就曾指出:“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一個“行”字,強調了黨史學習的實踐要求。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實踐史。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的基本遵循。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學史力行,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就要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牢牢把握住黨史發展中的實踐主線,在錘煉黨性上、在為民服務上、在推動發展上用好實踐方法。

在錘煉黨性上堅持實踐標准

錘煉黨性具有明晰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實踐。實踐標准,首先體現在關於黨性的認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檢驗的問題上。“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觀點,說明人的認識發展要依靠實踐。錘煉黨性,尤其要堅持實踐標准,因為實踐性是黨性的重要特征,貫穿於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中。

1921年3月,李大釗呼吁建立一個“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認為黨性就是關於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黨的實踐問題。延安時期的革命形勢變化要求我們黨必須擴大黨的規模來贏取革命勝利。但是,在黨員數量增加后,黨員思想的統一問題又成為黨內建設的突出問題。為此,1941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要求全黨黨員和黨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統一紀律下面,團結起來,成為有組織的整體”,黨性錘煉從黨組織的集體建設層面延伸至黨員的個體“統一性”改造層面。新中國成立前后,黨性錘煉的緊迫性通過黨員的作風問題凸顯。中國共產黨廣泛開展整風運動,“把樹立實事求是的作風,作為加強黨性的第一個標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群眾思想受到多種思潮沖擊,部分黨員干部面臨脫離群眾的危險。這一時期,黨性錘煉將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宗旨意識擺在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大以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黨性教育的重要主題,要求黨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隻有黨員黨性的培元固本,才有黨的事業守正創新。

毛澤東在《中央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中強調:“粗枝大葉、自以為是的主觀主義作風,就是黨性不純的第一個表現﹔而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密切聯系,則是一個黨性堅強的黨員的起碼態度。”黨性夠不夠強,具有實踐的標准。在錘煉黨性上學史力行,需要每位黨員悟透實踐標准。在深化黨性認識上堅持實踐標准,以實踐性為主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強化錘煉方法上堅持實踐標准,將黨性錘煉的成果轉化為黨員履職的使命擔當。

在為民服務上錨定實踐主體

為民服務強調了黨一切事業的鮮明指向,這個指向,就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人是實踐的主體,人在現實中的具體需要,促進了一切物質生產方式的誕生。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人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力量不完全等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社會存在需要的物質財富由群眾創造,創造物質財富又是一切精神活動的源泉,因此群眾亦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引起整個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再到上層建筑的變革,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群眾路線,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黨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維護史、鞏固史、發展史。《共產黨宣言》中寫道,“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於群眾運動中。1922年中共二大通過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開宗明義提出“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做出的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各項方針舉措,都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為民服務上學史力行,要牢牢守住黨為人民而成的事業,牢牢錨住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將黨性與人民性統一起來,在為民服務上充分彰顯黨性,在為民服務上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

在推動發展上實現實踐創新

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創新。因為發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運動”,它專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出現的前進的、上升的態勢,發展的標志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符合人的目的的新事物不會自行出現,需要人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人的實踐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人在實踐中運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之間的合力,促進新發展的實現,就是實踐創新。

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黨的實踐創新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圍繞“救國—興國—強國”目標,創造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性發展,再經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國共產黨百年創造的偉大成就,成於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遵循,成於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執著追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是中國共產黨做出的又一次實踐創新。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堅持開拓創新”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積累的十條寶貴歷史經驗之一,明確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學史力行,需要深刻領悟我們黨百年實踐中的創新智慧,把握創新規律,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統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發展動力。

(作者單位: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為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TJZXQN19XSX-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