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歷史自信 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核心提示
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民主生活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歷史自信”重要概念,並作了突出強調,指出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就是為了增加歷史自信、增進團結統一、增強斗爭精神,要求全黨必須以堅定的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堅定“四個自信”基礎上,歷史自信的提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堅定歷史自信是事關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重大問題。
“四個自信”建立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實踐基礎上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高度的思想自覺和精神主動檢閱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對黨的奮斗實踐作出了全面總結,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記載了奮斗歷程,筑牢了歷史記憶。百年奮斗之路表明,中國共產黨具有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卓越能力,具有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不可扭轉地走向勝利的強大力量。
歷史自信就是對百年奮斗走過的路充滿底氣。路走得對不對、正不正、好不好,關鍵看效果。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實現了自己前途命運的根本扭轉, “一百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這就是最重要的效果。黨和人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踏實,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有底氣。
歷史自信就是對百年奮斗取得的成就充滿自豪。《決議》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作出全面總結,貫通歷史,突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總結了13個方面的重大成就。黨的百年奮斗取得的成就譜寫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繪就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壯美畫卷。輝煌成就令黨和人民倍感自豪,是堅定歷史自信的依據。
歷史自信就是對百年奮斗發生的變化倍感振奮。從曾經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國家變成高度統一、民族團結的國家,從曾經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社會變成全面小康、繁榮富強的社會,從曾經被動挨打、飽受欺凌的民族變成獨立自主、堅定自信的民族,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領導人民的改天換地、到領航中國翻天覆地的奮斗實踐,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徹底的改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歷經苦難、遭遇曲折、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把握規律的艱辛過程中找到的正確道路,是實踐沉澱和歷史積累的結果,凝結著黨和人民嘔心瀝血的付出。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否具有自信,首先是一種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歷史自信為堅定“四個自信”奠定深厚的實踐底蘊,歷史自信與“四個自信”構成有機的統一體。道路自信決定方向和命運,理論自信確立信仰信念和思想指導,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証,文化自信形成精神支撐和心理基石,歷史自信為堅定“四個自信”筑牢事實根基。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與堅定歷史自信相輔相成,相互支撐,形成合力作用。
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認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要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樹立正確黨史觀,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是端正歷史認知和堅定歷史自信的內在要求。
歷史記憶是社會性的集體記憶,不容有任何的扭曲,決不允許任何人破壞庄嚴的歷史記憶。以歷史認知堅定歷史自信,必須堅決抵制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是對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作出的鄭重、全面、權威的科學總結,是建構歷史認知和堅定歷史自信的根本遵循。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認識來源於實踐。因此,歷史認知是對過往實踐驗証的知識加以確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認知有兩個重要觀點。一是強調歷史是人民生存和發展的立足之本,指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二是強調歷史是黨認清自己的路徑指向,要求全體黨員必須知道我們是從哪裡出發的、要到哪裡去,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這兩個重要觀點,為我們建構歷史認知和堅定歷史自信提供了思想指南。
歷史認知之所以是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是因為認識歷史構成的知識是人們認識自我的一面鏡子。歷史可以告訴人們自己民族的古往今來,告訴人們在奮斗中遭遇了什麼以及是怎樣走過來的,告訴人們應如何去規避風險和贏得勝利。如果一個國家的歷史認知不能為人民提供堅定歷史自信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就沒有凝聚人心的力量,這個國家的各個民族和人民就失去了齊心合力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因此,歷史自信的增強依賴歷史認知的正確建構,歷史認知的基礎越牢固,歷史自信的程度就越增強。
歷史認知是一個精神食糧庫,歷史自信通過歷史的認知存儲而增強定力﹔歷史自信是一種文化軟實力,文化傳承通過歷史的認知建構而產生力量。歷史認知作為歷史自信的重要基礎,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接續奮斗的能量,補充進取向上的營養。
一個民族的自信有深厚的歷史作鋪墊才具有足夠的底氣。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多年延綿不絕的歷史,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百年奮斗創造了奇跡般的輝煌,如此歷史優勢奠定了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底蘊。縱覽人類社會演變的歷史,環顧全球發展的現實,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以堅定的歷史自信書寫新的優異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能否繼續交出優異答卷,關鍵在於有沒有堅定的歷史自信。”把堅定歷史自信作為在新的趕考之路上交出優異答卷的關鍵,這個論斷意味深長。
黨的百年奮斗形成的歷史記憶堅固而深刻。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極不平凡,走過的路坎坷崎嶇,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統治的歷史實踐中,革命斗爭之艱難、流血犧牲之慘烈世所罕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始終牢記“兩個務必”,經受長期執政的嚴峻考驗,以領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卓著成就,交上了一份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堅定歷史自信是精神抖擻投入新的考試、答好新的問題、做好新的答卷的保証。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形成於黨的創建之時,貫穿於黨的百年奮斗全過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使中國人民深刻認識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麼樣的黨,新時代的接續奮斗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必須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堅持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決議》提出了“十個堅持”,凝結著黨和人民攻堅克難、勇毅前行的智慧。經驗告訴我們,“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黨團結帶領人民走過的路,為走好未來的路提供歷史經驗和智慧,把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堅持好、運用好,是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重要保証。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增進團結統一。黨的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善於在總結歷史中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是我們黨的成功經驗。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團結統一最重要的是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和歷史自信,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確保全黨步調一致向前進。
以堅定歷史自信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增強斗爭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敢於斗爭”是十條歷史經驗之一,敢於斗爭、敢於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增強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是奮斗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必須練好的內功。
新的趕考之路要交出的是一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優異答卷。向歷史汲取前進動力,加強黨史學習,增加歷史自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必須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凝聚起14億多人民共同奮斗的磅礡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專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