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紅色沃土 不負綠水青山
——貴州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開新局
溪山如黛,常沐春風,學府起黔中。作為貴州省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貴州大學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血脈從未中斷。無數學子從這裡走出,無問西東,追尋報國為民理想,腳踏實地,踐行民族復興擔當。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貴州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學校中心工作,在“學”上用真功、在“做”上出實效,不斷推動黨史教育落地生根、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總結這次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建立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努力在西部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扎根貴州的紅色沃土,不負這片綠水青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說,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貴州大學廣大師生弘揚偉大建黨精神,通過深入理解領會黨的百年輝煌奮斗歷程,實現了學校各方面工作闖新路、開新局、搶新機、出新績。
1.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2021年9月10日,貴州大學開學典禮上,學生代表、排雷英雄、“時代楷模”杜富國的演講深深打動著學弟學妹們。
“你退后,讓我來!”為救戰友,杜富國失去了雙目、雙手,但錚錚豪言卻激勵了全國億萬青年。“我將用健全的雙腿繼續為夢想奔跑,信仰的光明始終照耀我前進的道路!”
作為繼續教育學院行政管理專業2020級學生,杜富國是貴州大學的驕傲。在貴州大學陽明學院“英模再現”比賽現場,黃焰同學與大家分享了另一位整整比杜富國大90歲的貴州大學校友、“紅色特工冷少農”為信念奔跑到人生最后一刻的故事:
1931年6月9日,打入敵后的中共優秀黨員冷少農,在南京雨花台壯烈犧牲。一份5000多字、14頁泛黃的宣紙信箋,寫下了冷少農對母親的愧疚,更記錄了烈士的心路歷程、記載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
1930年10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時任國民黨軍政部少校秘書的冷少農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獲得了這一秘密計劃。沉著冷靜的冷少農,立即將“圍剿”計劃通過秘密渠道送到了中央蘇區最高領導人的手裡。從1931年2月到1931年7月的第二和第三次“圍剿”,冷少農提供的情報,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緬懷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弘揚烈士為國犧牲的精神,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為冷少農頒發了毛澤東同志簽發的革命烈士証書,隨后貴州省民政廳將其編入了革命烈士英名錄。如今,冷少農烈士的事跡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貴州省博物館、黔南州檔案館等均有展出。2016年,貴州大學將冷少農烈士故居設為“貴州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選擇講述冷少農烈士的故事,不僅因為他是貴州大學校友,更因為他為國為民的精神。”黃焰同學說,自己每每思之,都萬分感動。
“見賢思齊,報國為民志氣同”——穿越90載時光,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校歌中貯藏著的貴大師生的堅毅與奮不顧身未曾改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紅色基因與英模事跡一脈相傳,成為貴大學子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不竭精神動力。
2.紅映溪山春風化雨
2021年“七一”,貴州大學原創的校園話劇《一生交給黨》引發熱烈反響。這部以貴州籍革命先烈周逸群生平為主線的文藝作品由學生編劇、學生演出、學生配樂,近百位同學用了半年時間排演成功,場場爆滿。
用藝術作品為黨史學習教育增添“韻味”,是貴州大學增強黨史學習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舉措。
在美術學院,20多名版畫專業的學生創作了70多部以紅色題材為基礎的作品,再現中國共產黨各個時期的光榮歷史。美術學院2018級學生黃騰說,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復刻,能夠讓同學們靜心領悟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了解中國發展的光輝歷程。
在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近200名師生開展了“貴州省中共黨史重要會議會址模型制作”活動。在3個月時間裡,通過親身前往苟壩村、土城古鎮等紅色會議舊址,同學們在制作建筑模型的過程中重溫了紅色史實。
項目負責人、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余壓芳表示,活動破解了專業教學和黨史學習中理論如何緊密聯系實際的問題,有效拓展了師生黨員探索紅色文化和遺址保護的研究領域,並形成了《紅色美麗村庄苟壩村試點建設村庄規劃》等規劃編制成果。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貴州大學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將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與百年貴大的奮斗精神緊密結合,開展“紅映溪山”系列行動,用理論文章、學術論壇、文藝作品、網絡傳播等形式展現黨的光輝歷程,不斷豐富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讓同學們學有所感、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廣大師生持續開展主題宣講“進社區、進車間、進田間地頭”系列行動,截至目前已開展宣講441場次,覆蓋師生2.6萬余人次,間接覆蓋受眾3.4萬余人次﹔開展“紅映溪山·百項理論成果譜新篇”行動,立項黨史教育相關研究項目共計74項,完成黨史專題精品課程8項﹔舉辦“紅映溪山·百校青年共話新征程”思想論壇,征集論文766篇,吸引接近25萬人在線觀看……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李波說:“2021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僅有建黨百年的契機,更有抗疫斗爭、脫貧攻堅等巨大成就做支撐,很多青年學生發自內心對‘兩個確立’有了更堅定的認同和擁護。深化和鞏固學習教育成果,關鍵是把成果引向實踐中,讓學生參與社會調研,了解黨的領導對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進一步提升青年學生的信仰認同、制度認同、政治認同。”
3.頂天立地報國為民
“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貴州大學廣大師生捧出一顆赤子心、扎跟黔山紅土地,深入最基層、走到第一線,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鄉村振興中開新局奉獻知識力量。
在曾經深度貧困的貴州省赫章縣,提起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潘學軍教授,幾乎每個農民都能說上幾句,大家親切地喊他“潘核桃”。從2008年起,潘學軍從100多萬株核桃樹中選育出了優勢品種,送給農民群眾,又以獨創的“高接換優法”解決了核桃挂果周期長的問題,為赫章縣徹底摘掉深度貧困的帽子作出了突出貢獻。
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張萬萍指導威寧縣採用了先進的抗旱抗寒技術,被群眾親切稱作“蔬菜女神”。“別看這些菜苗隻有幾分錢,但是在我眼中就是農民增收的希望。”她說,農民雖然脫貧了,但要致富更得靠技術。所以,2021年她在田間地頭工作的時間比2020年還要長。
“做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負韶華、不負夢想。”這是2021年9月11日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在“校長第一課”上對2021級全體研究生的寄語,也是無數扎根基層、投身偉大實踐的貴大師生情懷所系。
仰望星空立大志,腳踏實地擔大任。貴州大學探索出具有貴大特色的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校農結合三套“組合拳”,不斷書寫著“大地論文工程”的新篇章。
一日三餐不規律、迷路於山間、在路上為學生修改論文,是貴州大學綠色農藥與農業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金林紅的工作常態。一年四季奔波在茶園和實驗室的他,內心的盼望是讓貴州這個每個縣都產茶葉、全國茶業產量最高的省,能端得出一杯干淨、生態、綠色的貴州茶。
金林紅通過運用生物技術控制有害生物,解決茶樹病虫害的同時增產提質,確保指導過的農民都能種出無農藥殘留的高標准茶葉,讓茶農們持續增收,脫貧成果不斷穩固。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認真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用學科鏈對接產業鏈,用人才鏈對接創新鏈,用知識鏈對接服務鏈,逐步建立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李建軍說。
在創建一流大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上,貴州大學始終堅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相結合。2017年以來,貴州大學每年均有人才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並實現了貴州省大數據領域國家級人才零的突破。2020年,貴州大學獲批15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位列西南前三,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撐。
(本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本報通訊員 岳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