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黨的三個歷史決議談接續奮斗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奮斗者的腳步永遠向前
實干奮斗,是我們黨的鮮明特質﹔接續奮斗,是實現偉大目標的必然途徑。
1945年,在爭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關頭,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建黨以后特別是黨的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黨的歷史及其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激勵全黨艱苦奮斗,有力促進了中國革命事業發展。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對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評價,分清了是非,統一了思想,對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年11月中旬,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要求全黨不懈奮斗、團結奮斗、艱苦奮斗,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三個歷史決議,在不同歷史時期給人以力量,也給人以啟示: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奮斗者以永不停歇的腳步,在時間的長河中刻印下自己的坐標。100年來,從九原板蕩的危機中誕生,在硝煙彌漫的戰爭中淬火,於激情燃燒的建設中挺立,在改革開放的洪流中壯大,黨之所以能團結帶領億萬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靠的就是接續奮斗。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奮斗者的腳步永遠向前。征途漫漫,惟有奮斗。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倘若事無恆心,最終難免一事無成。正因如此,《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要求全黨要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行百裡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歷史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和責任。接力賽中,每一棒的表現都很重要。圓夢飛天之路的“總總師”任新民在總結自己61年的工作經歷時說,我一生隻干航天這一件事,就是要為后人跑好自己這一棒。正因為有一代代航天人錨定目標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才能從“夢想在望”變成“夢想在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同樣需要我們接續奮斗,“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接續奮斗,需要永葆昂揚精神狀態。歷史,從來都是在直面問題和攻堅克難中展開波瀾壯闊的畫卷。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支軍隊,要實現既定目標,要完成一項事業,非有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不可。接續奮斗中,盡管我們腳下的趕考之路沒有婁山關的殘陽如血、臘子口的危在旦夕、瀘定橋的命懸一線,但同樣要面臨風險挑戰,甚至是驚濤駭浪。“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精神狀態決定工作狀態,工作狀態決定工作成績。接續奮斗中,我們隻有不因困難而退縮、不因矛盾而猶豫、不因挫折而懈怠,方能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風卷戰旗紅、決勝新征程。
接續奮斗,需要保持定力堅定信心。習主席指出:“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根本就在於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當年長征,盡管紅軍起初不知道戰略轉移何時才能結束,不知道最終去往哪裡,但大家堅信“隻要跟黨走,跟著抗日救國的理想走,就會有前途”,堅信“不論我們自己能否到達勝利的彼岸,我們的旗幟一定能達到”。正是因為對這一目標的堅定不移,才使“紅軍不怕遠征難”,取得二萬五千裡長征的偉大勝利。接續奮斗中,能否保持定力、堅定信心,關乎黨的事業興衰成敗。志行萬裡者,不中道而輟足。有定力,才會信心十足,才能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宏闊視野,“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持不懈,“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意志品質,正確對待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重重考驗,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
接續奮斗,需要不斷提高能力素質。事業都是由人來干的,人的素質決定了事業的成敗。“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特別是當前,知識密集和科技密集已成為現代軍隊的重要特征,軍事領域中知識的“陳舊率”越來越高、“淘汰率”越來越大、“保鮮期”越來越短。“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廣大官兵隻有保持“本領恐慌”,常思能力不足,常找自身差距,“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把強軍實踐作為精武強能的舞台,主動融入實戰演練環境,走向軍事斗爭一線,穿越聯合軍演硝煙,搏擊大洋護航波濤,才能在一絲不苟鑽研戰爭、一門心思准備打仗中練就決戰決勝的真本領、硬功夫,才能使自己的奮斗有意義、見成效。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奮斗則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橋梁。“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新的一年,新的出發。讓我們滿懷信心、擁抱夢想,以堅如磐石的信心、隻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接續奮斗中書寫新時代光輝的歷史,創造人民軍隊新的更大奇跡。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