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成為“領頭雁”上任“第一課”
重慶萬州區引導新任基層黨組織書記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開門就“沖刺”,上任即“趕考”。
今年3月,萬州區610個村(社區)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黨組織。為了讓這群懂政策、有想法、肯帶頭、能吃苦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當好“領頭雁”,萬州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把學黨史作為他們上任“第一課”,引導他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如今,這群“領頭雁”正扛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以為民辦實事的行動,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學史力行 切實增強責任感
如何激發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潛力,讓其更加積極地參與鄉村振興?
萬州區著力引導新任基層黨組織書記加強政治建設、提升黨性修養,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班,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微型黨課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集中學黨史活動。
不僅如此,萬州區還充分運用萬州及周邊區縣學習教育資源,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走進廉政教育中心、巫山縣下庄村、生態豬養殖基地等地現場學習,引導其切實增強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萬州區余家鎮組織22名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到巫山縣竹賢鄉下庄村“取經”。聽完下庄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的講述后,橋亭村支部書記王國榮深有感觸地說:“我所在的橋亭村,自然環境條件比下庄好十倍百倍,此行之后,我更有信心把橋亭村建設得越來越好。”
如何學史力行,在工作中打開新局面?分水鎮石碾村結合村裡發展的青脆李產業,在村裡成立了青脆李培訓學校,定期對周邊鄉鎮的青脆李種植戶開展技能培訓,將學校辦在了田間地頭。
石碾村黨委書記舒權輝說,村裡發展起青脆李產業,但老百姓不能隻守著種李、賣李一條路,村裡成立了農機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為周邊鄉鎮提供青脆李的施肥、修枝等服務,以此讓石碾村的青脆李產業鏈條得以延伸,“有了這筆收入,今年的村集體收入預計能突破50萬元大關。”
聚焦產業 找准發展新路徑
“我承諾,未來5年,要以一往無前的拼勁,帶領村民把中興村打造成村美民富的五星三A示范村。”今年3月2日,站在萬州區長坪鄉中興村支部換屆競選演講台上,48歲的汪其中鄭重地向村民許下承諾。
“既要建強班子,也要建美村子。”汪其中告訴記者,今年換屆選舉后的上任“第一課”就是學黨史,思考如何帶領村民接續奮斗鄉村振興新征程。接下來他是這樣做的:村裡近年來新發展的白茶基地今年投產了,他組織村民採收集體茶園的白茶,過去“空心”的村集體有了收入,可以用來發展村裡的公益事業﹔為近年來引進的5家農業公司解決各種困難﹔為村裡謀劃農旅融合產業路徑……一系列舉措聚焦產業振興,找准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引育人才 新人帶來新招數
在這批新上任的“領頭雁”中,“80后”“90后”的比例明顯增加,這群精力充沛、富有朝氣的年輕人,為廣袤鄉村的發展帶來了“新意”。
35歲的石田,大學本科畢業,今年3月當選白土鎮譚家村黨總支書記。他頭腦靈活,年輕有拼勁,但如何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呢?
石田想出的招數讓大家大吃一驚——種紅薯和馬鈴薯。“不就是種了一輩子的‘三大坨’嗎?”村民們最開始對此嗤之以鼻。但石田並不是要帶大家走老路。前些年,村裡建起“兩薯”加工廠,由於管理、技術不到位,一直虧損面臨倒閉。后來,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兩薯”加工廠又重新運作起來,石田打的就是種“兩薯”、發展加工業的主意。
石田流轉了80畝土地帶頭種紅薯,帶動村裡近60戶大戶、200戶農戶種紅薯。今年10月,紅薯收獲后,他又動員大家利用空出來的土地種菜。這樣,一塊土地就能有兩份收獲……隨后,依托人頭寨旅游景區建設,譚家村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他又帶著村民發展民俗旅游,走農旅融合之路。
今年,溪口鄉高山村新來了兩位年輕人。一位是35歲的張亮,高山村副支書﹔另一位是31歲的程玲,高山村支部委員。兩位年輕村干部的到來,為小山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過去,當地老百姓賣土貨全靠商販上門收購,或輾轉背去場鎮、縣城趕集販賣,兩位年輕姑娘進村后,沒過幾天就申請開通了網店,並協調物流企業,將當地大米、土雞蛋等農副產品通過電商平台賣向了全國各地。當地群眾說,這樣的村干部有頭腦,鄉村振興更有盼頭了。
(本報首席記者 龍丹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