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江蘇泰州海陵:深挖用活優質資源,持續放大“紅色+”效應

2021年12月16日09:13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泰州市海陵區進一步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探索“紅色+”路徑,為黨史學習教育增添“活教材”、注入“新活力”。

深挖家底,打造“紅色資源+”

海陵區梳理革命歷史脈絡,摸清紅色家底,推動全區紅色教育陣地面積從不足4000平方米增至11000多平方米。通過實施蘇北黨校全面復興計劃,復原黨校建筑原有面貌,在全國率先建設“反四風”黨性教育館,並成為省委黨校現場教學基地。今年9月6日,蘇北黨校舊址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今年全市唯一入選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場館。

加強可視化表達,打造兼具文化厚度、藝術高度和情感溫度的紅色視聽產品,創編歌曲《新小白楊》《醒農歌》,話劇《為了解放》《孫龍珍》,舞台劇《楊延修》等主題文藝作品,傳播具有海陵氣質的“紅色種子”。創新數字化保護,打造“聽·見海陵”品牌,請老黨員、老模范、老兵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創作短視頻,增強海陵紅色歷史的生動性、可讀性,讓紅色資源得到永久保存。

協同開發,拓展“紅色陣地+”

加強區域內外、場館之間的協同合作,實現紅色陣地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拓展。做好內部點線串連,將散布的革命遺跡串點成線,以蘇北黨校為龍頭,配套打造黨史文化牆、文化長廊60多個,黨史口袋公園、城市小品200多處,形成N個紅色點位,將整個城市的紅色文化記憶烘托出來。加強區域板塊聯動,精心打造楊延修紀念館,充分展示其革命生涯、傳奇一生。同時,該場館作為“上海市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歷史教育基地”,為記錄、展示、深化滬泰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橋梁。推進場館合作開發,推進蘇北黨校與延安黨校深化合作,探索資源共享、陣地共用、隊伍共建的新模式。

多元手段,豐富“紅色教育+”

創新紅色教育模式,注重以“年輕人的方式”利用好紅色資源。以沉浸體驗豐富教育,精心設計“青年學習社”“學先鋒模范 做海陵好人”等10余條紅色文旅研學線路。據不完全統計,海陵“一校十館”開放以來,共接待來訪團3000多批次、30萬多人次。以情景實踐拓展教育,市、區、鎮街三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以及黨員“主題黨日”百余次走進蘇北黨校舊址、沈毅烈士紀念館等紅色場館,現場開展“青年講黨史”宣講等活動。以科技加持賦能教育,在紅色場館設置觸摸互動屏,以VR形式開通蘇北黨校網上虛擬展館,由“面對面”變為“屏對屏”,50多萬人次通過網絡打卡“紅色地標”、“對話”革命人物、“觸摸”歷史展品,打造“永遠在線”的紅色教育基地。

靈活利用,發展“紅色產業+”

創新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方式,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紅色資源開發格局,使更多紅色資源“火”起來。引入社會資本活水,採取“政企聯手、資源整合、上下聯合、文旅融合”等形式,以蘇北黨校舊址為樣板,通過紅色舊址保護、周邊環境改善,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提升”,促進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打破統籌運營壁壘,針對現有的紅色場館建設主體不一現狀,進一步整合資源,由區級國有公司統籌運營管理。精心組織策劃,提高講解接待服務水平和融媒體宣傳推廣,針對青少年、黨員、普通群眾不同群體,建立“點單式”紅色文化服務清單,樹起海陵紅色品牌。闖出紅色文創新路,舉辦首屆紅粟文創大賽,向全社會招才引智,撬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熱情,收到作品500余件,並對優秀作品簽訂產業轉化合作協議。下一步,海陵區將結合紅色場館運營,配套開發主題文創產品,深耕紅色資源、發揮設計力量、激活青春動能。

(泰海宣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