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將大別山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學生的血脈之中

毛哲成
2021年12月16日09:0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通過組織大學生認真學習大別山革命文化,深入了解“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深刻感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將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血脈之中,對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匯聚資源優勢,深挖大別山紅色基因

   大別山地處我國中部地區,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東西長約380公裡,南北寬約175公裡。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這裡先后進行了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能征善戰的主力部隊,創造了大別山區“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留下了十多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的光輝足跡,走出了469位叱咤風雲的開國將領,孕育了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形成了豐富而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

   作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校,挖掘好大別山精神的深厚內涵,詮釋好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光榮使命。通過組織師生聽紅軍故事、唱紅軍歌曲、重走紅軍路、重溫入黨誓詞、緬懷革命先烈等活動,走進紅色歷史,促使其感悟大別山精神,汲取大別山“紅色營養”﹔通過組織師生走進革命遺址遺跡、革命紀念場館,走訪革命烈士后代,深挖“紅色富礦”,搜集整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跡,建立紅色文化教學資源庫﹔通過組織師生聆聽專家講座,參加學術研討,交流心得體會,為廣泛宣傳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夯實學術基礎。

  打造協同育人課堂,用情講好紅色故事

   把牢課堂育人主陣地。課堂是鑄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高校教師要自覺肩負起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要同向同行,在備課過程中將大別山的紅色基因與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與講授內容結合起來、與專業元素結合起來、與大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起來,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契合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激活紅色文化資源的情感效應,潤物無聲地幫助學生獲得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時代思想,如鹽入水般引導學生自覺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

   用心學進去,用情講出來。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育人的主陣地作用,給大學生講好紅色故事,發揮典型示范與榜樣引領的作用。通過講述永不凋謝的紅杜鵑肖國清、鐵骨錚錚程懷天等英雄人物堅守信念的故事,讓學生清楚,為學須先立志,人生要奮斗,就要有目標﹔通過講述湖北烈士萬永達生吞鑰匙、大別山“江姐”晏春山縱身跳崖等胸懷全局的故事,讓學生懂得“有大家才有小家”的道理,增強集體主義觀念﹔通過講述張性善冒死救紅軍、李先念出錢買鯽魚等團結奮進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守望相助,就一定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通過講述皮旅中原東路突圍、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等勇當前鋒的故事,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走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必須肩負起時代使命,勇立時代潮頭。

  創新教育手段,開展學習大別山精神的實踐教學

   建立線下線上宣傳示范平台,打造全方位的紅色融媒體課堂。“堅守信念”是大別山精神的靈魂,“胸懷全局”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團結奮進”是大別山精神的風格,“勇當前鋒”是大別山精神的品質。要在校園環境中融入紅色元素,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和互聯網平台,創新大別山精神傳播途徑和形式,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間觸摸歷史脈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從紅色文化學習中汲取理論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實踐的力量。

   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別山精神學習實踐活動。大別山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是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採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方式,能夠增強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可通過邀請老紅軍送故事進校園、專家或革命烈士后代作報告、“大學生宣講團”送故事進班級等活動,以多種形式再現歷史、觸摸歷史、穿越歷史、對話歷史,讓學生在實踐中閱讀歷史、在體驗中感悟大別山精神。

   高校應進一步發揮現有師資優勢,通過深挖大別山紅色基因,打造協同育人課堂,用情講好紅色故事﹔通過創新教育手段,開展實踐教學,深度解讀和闡釋大別山精神。在日常教學和實踐活動中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全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堅守信念的初心、提升胸懷全局的境界、培養團結奮進的品格、汲取勇當前鋒的力量。在大別山精神的教育熏陶下,使學生凝聚愛國之心、弘揚愛國之情、砥礪愛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作者系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