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扎根西南 矢志報國

——西南交通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書寫奮斗新篇

2021年12月09日08:2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西南交通大學將切實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重要政治任務,引領廣大師生不斷增強歷史自覺,扎根祖國大地創辦一流大學。”11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學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集體學習,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這樣說。

1964年,唐山鐵道學院響應建設大三線的號召,開始整體搬遷至四川。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多年來,西南交大扎根四川,從單科性學院建設為多科性大學,從服務四個現代化到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學校走出了一條勇擔時代使命之路。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師生,不忘初心,奮勇前進,把個人命運融入時代大潮,不斷書寫交大人赤誠的愛國情、報國志。

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三線建設時期,學校遷址四川峨眉,在樂山專區(今樂山市)拉開了西南交大扎根大西南的序幕。在大山裡辦學,如何培育出一流的軌道交通人才?

拓展學科門類,刻不容緩。剛搬遷到四川的西南交大學科單一、專業狹窄,為了培養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的人才,學校借改革開放的春風,恢復與創辦了許多專業,使學科設置與國家需要、社會發展、高等教育趨勢相適應。

開辦新專業是不易的,學校上下一心,憑著一股子韌勁,陸續開設了理科、計算機、交通工程、材料工程、人文社科等專業。至20世紀90年代,西南交大初步形成了以工科為主體,工、理、管、文結合的多科性格局。

遷校初期,教學資源遠不像如今這般豐富。怎樣給學生提供最前沿的專業知識?教師們以身作則,誨人不倦。西南交大資深教授郭可詹,這位新中國成立初期從美國歸來的博士、教授,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忘我工作。當時,郭可詹自己動手翻譯國外教材,刻制蠟版,用油印機印成講義發給學生,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學科中的一流知識。

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學校派出趙善銳、靳藩、陳大鵬、沈志雲等一批批師生走出國門,開闊眼界,想方設法為教學、科研創造良好條件。

在全校上下的努力下,西南交大辦學結出碩果。從峨嵋校區走出的畢業生中,有翟婉明、李樹深、何華武、秦順全、丁榮軍等院士,也有馬庭林、王爭鳴、劉培碩、王玉澤、徐恭義等專家……

改革開放后,西南交大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闊步前進。1989年,西南交大在成都市金牛區擴建九裡校區,開啟了學校的“成都時代”。2004年,成都市郫都區犀浦校區正式啟用。

西南交大深深扎根西南、服務祖國的光榮歷史,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激勵著全校師生奮勇向前。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西南交大開展“星火匯”校企思政專項計劃,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感受“一帶一路”“交通強國”“高鐵走出去”所展現的中國奇跡、中國智慧,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7月9日至28日,西南交大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的實踐隊伍走訪交大峨眉校區、交大唐山園、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舊址、交大唐山研究院等地,採訪交大知名校友,追尋交大歷史腳步,探尋百年交通名校薪火相傳的初心源頭。

在交流採訪中,老一輩交大人為團隊成員真情講述艱苦的求學經歷。學校在125年的發展歷程中,18次遷地更名,展現出“哪裡需要就扎根哪裡”的光榮傳統。同學們紛紛表示,要將此次實踐所獲的精神財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志為建設交通強國而努力奮斗。

在自主創新的大道上飛馳

2021年1月13日,中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西南交大正式啟用。這標志著我國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范條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南交大啟動磁浮研制。1997年獲批“863計劃”項目“高溫超導磁懸浮實驗車”,正式開展高溫超導磁浮車的研制。從開始磁浮研制到高溫超導磁浮車走出實驗室、走上試驗線,一轉眼已歷數十年。

“買別人的東西並非長久之計,隻有研制出自己的東西,才能解決根本問題。”1984年,還是西南交大一名講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清泉去日本驗收供電遠動裝置設備,看到研究實力的差距,感受到國外專家的輕視,這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一定要攻克這個難關,做出真正屬於我國的供電遠動裝置!”年輕的錢清泉暗暗下定決心。他帶著十多人的團隊,夜以繼日地研究,用3年時間研制出牽引供電調度自動化多微機遠動裝置,填補了我國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遠動技術領域的空白,我國鐵路電氣化設備終於走上國產化之路。

謙遜低調、埋頭苦干,是交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特質。西南交大教授沈志雲提出的非線性輪軌蠕滑動計算理論,在國際上被稱為“沈氏理論”,為高速列車大系統動力學的創建奠定了基礎。作為中國鐵路運輸工程領域唯一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雙院士,他被譽為“中國高速輪軌之父”。

20世紀80年代,沈志雲敏銳地意識到,要更好地研究開發高速、重載鐵路的新技術,就需要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平台。在國家的支持下,他主持籌建了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32年來,實驗室開展了以高速、重載列車為核心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創新研究,現已成為我國高鐵研發的核心平台,培育出一支國家級科研創新團隊,有力支撐了中國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

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支撐,西南交大成立了高速鐵路技術研究領導小組,集中了一批機械、電氣、材料等學科的專家教授,在關鍵技術上下大力氣、重點攻堅。

本碩博均在西南交大就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因深感中國鐵路的落后而投身研究。瞄准復雜的車輛與軌道動態相互作用問題,翟婉明大膽設想,深入研究,在國內外率先創建了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讓車輛與線路達到最佳匹配,被稱為“翟模型”的這一理論廣泛應用於鐵路提速、重載運輸及高速鐵路工程領域,解決了一系列工程實際難題。

愛國報國、矢志不渝,“卡脖子”“硬骨頭”在哪裡,交大人就在哪裡。正如西南交大黨委書記王順洪在給全校師生講授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時所說,廣大師生校友共同書寫了交大的成長史、交大的奮斗史和交大的輝煌史,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學校薪火相傳而無私奉獻的交大先賢,更不能辜負師生校友期盼的目光,要不斷續寫交大新的輝煌。

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擔當作為

2021年5月,位於成都東部新區的西南交大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正式開工建設。

此學院是西南交大聯合成都市全面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部署,面向智慧城市與智能交通發展新趨勢、新場景和新業態的時代力作,也是西南交大125年建校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開新局之作。

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讓學校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方面,更加清醒和自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西南交大大力培養師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引導大家為服務交通強國戰略作出應有貢獻。

與國家共命運、同呼吸,是鐫刻在交大人血脈中的基因。西南交大開展的科學研究從來不囿於實驗室,而是始終結合國家戰略需求。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的修建中,西南交大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擔任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總指揮長﹔西南交大教授戴虹帶領團隊攻克高原無縫鋼軌焊接及施工技術,實現“千裡青藏一根軌”﹔土木科研團隊攻克淺埋凍土隧道進洞,冰岩光爆等技術難關﹔電氣學院參與研發的“青藏線電力運營管理系統”,為青藏鐵路電力運營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提供有力支持。

在京滬高鐵建設中,幾乎全線都有西南交大科研人員的身影,在基礎理論、應用研究方面進行突破。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無數交大人勇擔時代使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撐。

這種使命感還體現在:西南交大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打好“人才牌”“創新牌”“共享牌”,強化人才支持、科技支撐、資源融合,近年來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就業比率年均超過50%﹔結合區位優勢和學科優勢,西南交大主動承擔起對口支援西藏大學工科建設的任務,21年來累計為西藏大學培訓教師400余名,新建6個工科專業,建成60余個專業實驗室和實習基地﹔開展科技界的“小崗村”改革,打破科技成果轉化難堅冰,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權屬難題……

王順洪說,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交大人將始終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在持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擔當作為,在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擔當作為,在服務川藏鐵路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中擔當作為,在服務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方面擔當作為,努力創辦一流大學。

(本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本報通訊員 蔡京君 陳絲絲)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