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學陳學庚院士團隊:
用“技術課堂”踐行為民初心
不久前,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組織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有著38年黨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走上講台,為師生講述黨的光輝歷史,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他說:“我是兵團培養的科研工作者,要把全部才華獻給黨和祖國,為培養人才貢獻更多力量。”
作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和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和學院的農業機械工程系黨支部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思政為載體,圍繞重點課程建設,探索專業知識點與思政育人點相互融合,打造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實現專業課程思政全覆蓋。
霜降前后,氣溫驟降,在新疆廣袤棉田,棉花採收已基本完成。清理秸稈、回收殘膜,對做好秋耕准備很關鍵。但人工作業效率低下、購買或租賃作業機具花費不菲等,成為困擾農戶的難題。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領軍力量,陳學庚院士團隊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殘膜回收機在南北疆開展免費技術服務,幫助農戶進行棉花秸稈粉碎還田和殘膜回收作業,努力助農增收。
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始終。陳學庚院士團隊深入兵團農業生產一線,開設“技術課堂”,為農戶量身定制服務方案,為團場連隊優化種植模式。瞄准群眾需求、立足專業優勢,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團場職工群眾多樣化實際生產問題,踐行為民初心。
“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上”是陳學庚院士團隊的優良傳統。陳學庚院士在兵團從事農業機械研究和推廣工作已經54年。年逾古稀的他,牢記初心使命,常年奔走於農田、實驗室和車間。他帶領科研團隊突破地膜植棉機械化關鍵技術,攻克膜下滴灌精密播種大規模應用技術裝備難題,研發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與機具,為提升新疆棉花產量提供了有力的農機裝備支撐。
有人問,搞農機研究苦不苦、累不累?陳學庚回答:“為農業發展解決問題,為社會作貢獻,苦點累點值了。”
學百年黨史,守初心使命。“黨史學習教育讓大家的精神面貌發生明顯變化。”機械電氣工程學院農業機械工程系黨支部書記張茜深切體會到:“黨員政治覺悟、理論素養都有了明顯提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是黨和人民給我施展才華的舞台。我會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多作貢獻。”溫浩軍是陳學庚院士團隊成員。2020年,他歷時5年研發的新型自走式噴霧機面世,在噴施棉花脫葉劑過程中施藥更均勻,也更省藥量,有效降低棉花採收含雜率。
張若宇是一位80后教授,長期圍繞數字棉花技術裝備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研究。“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個農機人,要扛起肩負的使命,深入農業一線,沉下心搞科研,努力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開花。”
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機械電氣工程學院教工黨支部組織學習180場,2200人次參與﹔學生黨支部組織學習200余場,2800人次參與……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創新形式、將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黨支部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引導黨員將服務邊疆的情懷融入科研工作生活。目前,該學院有5名自主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加入陳學庚院士團隊繼續深造,成為服務邊疆農業現代化的年輕力量。
“要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努力在研究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陳學庚表示。
(本報記者 趙明昊 本報通訊員 劉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