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爭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接班人

——北方民族大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

2021年12月02日08:4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北方民族大學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提供

北方民族大學“萬人唱響中國夢·我與祖國共奮進”演出活動現場。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提供

日前,在位於“塞上江南”寧夏銀川市的北方民族大學校園內,正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師生們,回想起今年7月1日那一片紅色的海洋,仍難掩激動。當天,“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深情祝福響徹校園,56個民族1.5萬余名師生用歌聲、歡呼聲和揮舞的黨旗、國旗,表達對黨百年華誕的祝福。

建立民族院校是黨的民族工作的一大創舉。北方民族大學是我國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自治區的部委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黨委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出發,圍繞“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深入思考“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問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綱”和“本”、辦學治校的“根”和“魂”,全面系統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深入開展。

1.擦亮鮮紅底色

說起2020年1月19日寒假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她家的情景,來自雲南省騰沖市司莫拉佤族村的學生李連歡充滿感動。了解了她和弟弟的情況后,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你們的小家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你們這個年紀恰逢其時,將來要做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接班人。”

隨后,北方民族大學開展了“爭做兩個接班人”的專題教育活動。今年7月,李連歡通過努力考上了北方民大會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學校成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作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刀波說,近期,校黨委出台了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實施方案,全面系統謀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

校園裡,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管理學院2018級維吾爾族學生毛吾麗旦和藏族學生次旦卓瑪結成了“導生制”互助對子。“我發現,老師的每一張演示文稿(PPT),次旦卓瑪都要用手機拍下來,一開始以為她是為了做筆記方便,后來才知道她得用翻譯軟件把PPT內容翻譯成藏語才能看得懂。”毛吾麗旦說,“我就鼓勵她一起說普通話,散步、吃飯都拉上她,現在她的普通話越來越流利,性格也開朗了很多。”

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注重教育引導師生講好黨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在學史力行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千名各民族學子響應號召,利用寒暑假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喜迎建黨百年”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足跡遍布24個省份,參觀瞻仰317個紅色教育基地,撰寫300余篇活動手記、心得感悟。開展“迎百年華誕,做追光青年”活動,在校園設置了100個打卡點,師生隨時可以手機掃碼,打卡學習黨史知識。

“經過校園重走長征路主題教育活動,我切身體會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和革命先輩不怕苦、不言棄、不怕困難、不懼挫折的精神。”電氣信息工程學院2021級電氣類專業學生徐建豐說。

這些,是北方民族大學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一個個側面,是校黨委系統謀劃、頂層設計,全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細節呈現。在辦學治校、教書育人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猶如一根“紅線”,貫穿全過程各領域,成為鮮紅底色。

2.彰顯育人本色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學深悟透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光輝歷程、理論成果、寶貴經驗和偉大精神,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接過前輩們手中的‘接力棒’,當好‘知行合一’的‘趕路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賡續黨的偉大事業。”今年4月14日,刀波帶頭走上講台,面向全體教師進行黨史學習教育宣講。

如何讓黨史宣講既有理論深度又喜聞樂見?學校黨委打造了一支由校領導“領銜”、90人組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團隊,兩個月的時間裡,共開展宣講90余場次,教師聽講1.1萬余人次。

“我們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讓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統一,使學生們在潤物無聲中接受教育。”學校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院長馬惠蘭說。在學校組織的“各族學子看美麗新寧夏”活動中,100余名各民族學子前往寧夏紅色地標“打卡”,對美麗新寧夏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建黨百年的輝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學校選取整合八個民族中最典型的舞蹈元素和音樂,編創而成韻律操,每個學生都會跳,體現了各民族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學校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胡威說,這套“愛我中華”韻律操正在結對社區、有關中小學校中推廣。

在社會“大課堂”上開展“大思政”,北方民族大學的思政課頻頻“出圈”。

這幾日,銀川市西夏區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區60多歲的老黨員王菊茹樂開了花,“民族情 一家親”的微信群裡,幾個在外工作的“兒女”商量年底回家看她。

“我們一大家子來自好幾個民族,蒙古族的巴特爾、土家族的高亞、壯族的覃純,天南海北挂念著我呢。”王菊茹說。2015年,學校與社區開展結對幫扶,她認了第一個干兒子——北方民族大學星火民族情志願者服務社創始人巴特爾。幾年來,“家庭”不斷壯大,但各民族交流交融、親如一家的家風始終傳承。

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高煒介紹,不同民族結親互助是社團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一項活動。目前,社團共有231名師生,來自24個民族,大家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常態化到周邊社區、學校等開展通俗化、大眾化理論宣講,運用所學知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在課堂上下、書本內外、師生聯動的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格局引領下,越來越多各民族青年學子選擇扎根邊疆、基層建功立業。建校37年來,6萬多名畢業生,80%以上工作在祖國邊疆和邊遠地區,成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踐行者、“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實踐者。

3.秉持奮斗主色

今年秋天,寧夏農墾賀蘭山農場,一片鹽鹼地迎來稻花香。由北方民族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粉煤灰基土壤調理劑鹽鹼地改良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取得重大突破。試驗田隨機取樣結果顯示,添加粉煤灰基改良材料的稻田畝產高達1439斤,是未改良土地產量的近3倍。

“這就是材料學‘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責所在。”項目負責人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韓鳳蘭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學校聚焦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發揮人才、科研、學科優勢,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提升服務寧夏發展的貢獻度,為民族地區辦實事、解難題,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發展如何培養服務民族振興和社會發展的一流人才?

“‘雙一流’建設的深入實施為高校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特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賦予了我們新的歷史使命。”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李俊杰說,“我們將以更加昂揚的進取精神推動建設一流學科、建設一流本科專業、培育一流人才取得實質性進展,力爭在立德樹人、服務地方發展方面有新突破。”

學史力行,“干”字當頭。李俊杰介紹,“十四五”期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科技成果培育和轉化、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等將成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學校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新材料、電子信息與大數據產業、葡萄酒產業及黃河歷史文化等至少5個特色團隊﹔推進“一院一校”科研合作,力爭每年獲批省部級及以上重點、重大研發項目5至10項﹔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孵化重大項目,培育重大成果,緊扣寧夏重點產業發展部署,至少在5個領域承擔自治區重大重點項目並實現成果應用。

新時代新使命新機遇。扎根祖國西部民族地區的北方民族大學,正朝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生力軍”、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排頭兵”的目標,向高水平現代化綜合大學邁進。

(本報記者 王建宏 張文攀 本報通訊員 馬廣成)

(責編:宋美琪、劉圓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