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仆意識”破解群眾“辦不成的事”
今年以來,全國多個城市開設“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以“難事專辦”方式破解群眾“辦不成的事”。有這樣的窗口“兜底”,群眾辦事心裡有了底。然而,普通窗口辦不成的事,為何在“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就能辦成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要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學黨史、辦實事,就要首先擺正公仆與主人的位置,當好人民公仆,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隨著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持續開展,各地開設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因為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把“群眾的事”真正放在了心上,辦成了不少過去“辦不了”“很難辦”“不給辦”的事,受到群眾歡迎。如果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都有人管了,每個辦事服務窗口自然就都能成為“辦成事”的窗口。
上千年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當官做老爺的高高在上,自命“為民父母”,用家長制的包辦來“為民做主”,老百姓隻能匍匐在社會的底層,做他們的“子民”。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人民公仆”的概念,得到中國共產黨人的認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作為黨的根本宗旨被寫入黨章,其后又寫入憲法,成為我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神聖職責和法定義務。從此,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黨員干部成為人民的“公仆”。“人民公仆”由人民挑選,為人民辦事,接受人民監督。
“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寫下這番話,既道出了我們這個百年大黨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也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價值追求。經過長征,黨中央率領紅軍來到陝北,人們就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與國統區官員的官僚做派截然不同,“甘為民仆恥為官”“隻見公仆不見官”成為延安時期黨的干部清正廉潔作風的生動寫照。因為心裡始終裝著百姓,我們黨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才使延安成為進步青年向往的革命“聖地”,才有了“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才有了今天我們黨帶領人民戰勝種種風險挑戰,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撫今追昔,那些為民擔當、解民疾苦的優秀共產黨員總是讓人感佩於心。人們紀念周恩來,難忘他勤政為民、鞠躬盡瘁,“位尊難移公仆心”﹔緬懷焦裕祿,感念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致敬黃文秀,動情於她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與之相反,今天仍有少數黨員干部沒搞清楚“權力是誰給的”這個根本問題,沒能樹立“權為民所用”的基本觀念,有的對群眾居高臨下、頤指氣使,聽不得不同意見,容不下批評監督﹔有的干事創業不是為了群眾的生活改善和提高,隻看是否有利於自己“升官發財”﹔有的解決群眾的問題搞形式、裝樣子,把說了當做了、把做了當做成了……種種表現與公仆意識背道而馳,令群眾十分反感。歸根到底,還是權力觀扭曲,以官為本、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封建“官本位”思想作祟,沒有擺正自己和群眾的位置關系。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以空前的力度進行黨風、政風整頓,馳而不息同“四風”問題作斗爭,告誡黨員干部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打贏脫貧攻堅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始終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對黨員干部來說,永葆“人民公仆”本色,始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才能永遠不負人民的擁護和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