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5·12 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用好紅色資源 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2021年11月23日10:3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不久前,在綿陽市三台縣七一小學校的階梯教室裡,進行了一場關於“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宣講。同學們聽到15名空降兵高空跳傘進入地震災區茂縣、打通與外界信息通路的事跡時,紛紛鼓起掌來。

雖然多次目睹這樣的場景,眼前的這一幕,仍然讓“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精神宣講員羊芳感到激動。

距離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過去13年,那些奮不顧身的壯舉、感天動地的故事仍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擁有著跨越時空的強大感染力,彰顯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作為四川省災后精神家園重建“一館三地”的重要組成部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簡稱“地震紀念館”)牽頭統攬汶川映秀震中地震遺址紀念地、綿竹漢旺東汽工業地震遺址紀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址紀念地,擔負著傳承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重任。

近日,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正式發布,抗震救災精神位列其中。這給地震紀念館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發揮好地震遺址的社會教育功能增添了更大的動力。

如今,在保護好地震遺址的同時,地震紀念館積極主動作為,加大“走出去”的力度,著力拓展川渝地區紅色宣教工作,傳承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鼓舞創業干事的熱情,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建設中國科技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綿陽做出更大貢獻。

保護傳承紅色資源 打造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坐標”

該地震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北川縣曲山鎮,包含室內館和室外遺址。室內館主體建筑為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的“裂縫”,寓意“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后人永恆的記憶”,佔地14.23萬平方米。館內陳展主題“山川永紀”記錄了“5·12”汶川特大地震遭受災難、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發展振興的歷程。紀念館室外遺址因整體原址原貌保護的規模大、堰塞湖庫容量大、斷層瞬間錯層高,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是開展地震災難研究和防災減災教育不可復制的珍貴資源。

近年來的持續征集工作,也讓這裡成為一座寶貴的“地震文獻實物庫”——截至目前,該館共計征集地震文獻實物資料74萬余件(套)。此前,為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抗震救災的重要歷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向該館借展文物48件(套)。

這也讓地震紀念館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染力——無論時光怎麼變換,面對豐富的文獻實物資料,參觀者將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所感動,激發出拳拳愛國之心。截至2021年10月底,地震紀念館已接待社會各界的參觀者2126.6萬人次,成為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的鮮活“課堂”。

用好“不可復制的珍貴資源”,也為地震紀念館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20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獲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2021年成功創建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創新形式“走出去”拓展社會教育“輻射半徑”

雖然地震紀念館不能“移動”,但通過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水平精湛的講解(社教)員隊伍,卻可以打造一個“流動紀念館”。

地震紀念館定期舉辦關於社會教育、遺址保護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座談會,先后邀請國防大學、中央黨校、省社科院、國內各紅色場館等機構負責人和專家參加研討,深入挖掘抗震救災的英雄事跡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能引起共鳴的、富有教育意義的專題報告。在此基礎上,打造了一支擁有專職講解(社教)員12名、兼職講解(社教)員23名的宣講隊伍。

5年來,地震紀念館利用節假日、重要紀念日,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少年軍校夏令營活動、各類研學活動等,舉辦主題教育活動131場次,通過線上線下舉辦專題講座436場次,開展“六進”(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軍隊、進企業、進農村)活動192場次。連續8年舉辦“地震紀念館杯”征文、繪畫、短視頻比賽。

為了讓更多外地的群眾可以“親身”體驗到紀念館豐富的展品,上一堂“身臨其境”的現場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地震紀念館通過數字紀念館、喜馬拉雅、抖音等平台,開展“宅家看展覽”活動,制作了多組短視頻。

此外,地震紀念館還策劃了網絡直播,對基本陳展“山川永紀”和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進行講解直播,在央視頻、抖音、快手、新浪微博等12個平台同步進行。在20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紀念日當天,網絡直播紀念主題活動吸引了共計1005.2萬余名網友觀看。

通過以各種形式“走出去”,地震紀念館正不斷拓展社會教育的“輻射半徑”,當好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弘揚者和傳播者。

弘揚抗震救災精神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6月,一支特別的宣講團來到重慶北碚青少年活動中心,吸引了當地梅花山小學部分學生參加這場社會教育學習活動。

川渝兩地,親如一家。特別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背景下,綿陽市與重慶市北碚區共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推動兩地紅色教育資源的交流合作,促進川渝青少年了解紅色知識、傳承革命傳統、增強愛國情感、培養民族精神。

為此,地震紀念館舉辦了這場以“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主題的宣講活動。在活動現場,宣講員為同學們講述了在地震中發生的感人故事,還講解了應急救援的知識。

據介紹,隨著川渝間各項合作的深入推進,地震紀念館將借此契機,多層次、多角度地與當地政府部門、學校合作,開展學生思政教育、校外實踐、防災實訓和職工素質提升等活動。同時,還將與重慶的高校一道,就遺址保護和防災減災領域的學術研究開展合作。

面向未來,地震紀念館將進一步發揮社會教育功能,把培育廣大青少年、志願者隊伍作為落腳點,增強社會公眾的整體防災減災意識。充分發揮教育、紀念、展示、宣傳、科研功能,努力建成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世界級地震災害研究基地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明遠)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