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四個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播史、發展史,是一部蕩氣回腸、立體生動的思政課教科書。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課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責任。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重在有效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其中要著力把握好“知、情、意、行”四個關鍵。
知史明理,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性。“知”是四個關鍵的基礎。青年學生隻有了解黨史、熟悉黨史,才能從中汲取精神營養並轉化為實際行動。其一,通過鮮活黨史增強思政課生動性。相對中小學思政課常識性教育而言,高校思政課更側重於理論性和探究性教育,客觀上容易形成理論灌輸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的抬頭率和點頭率。實際上,每門思政課都與黨史存在不同程度的聯系,具體黨史事件、鮮活黨史人物、系統革命理論,有利於青年學生理解和接受理論知識,尤其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形成的現場沉浸式教學、烈士家書誦讀等生動教學形式,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增強實效性提供了有益啟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其二,通過史論結合把握歷史的規律性。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有利於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達成思政課設置的課程目標。通過將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使青年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新時代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和科學性,從而堅定“四個自信”。
共情共鳴,把握歷史發展價值性。“情”是四個關鍵的關鍵。青年學生處於“拔節孕穗期”,價值觀正在成長成熟,情感認同是行為的核心心理要素,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要在共情共鳴上下功夫。其一,准確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當代大學生思想認識相對獨立,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感性認識重於理性認識,相對缺少豐富的社會實踐磨礪和歷練﹔價值取向存在功利化,個人選擇更加務實和多樣化﹔思想開放活躍,易於接受新事物,受現代網絡生活方式影響比較深,等等。隻有准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我們才能找到開啟青年學生心靈智慧的鑰匙。其二,通過共情實現價值認同。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首先要讓青年大學生了解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知道我們從哪來、到哪去,認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這種價值認同的形成對出生於社會物質條件相對富足年代的“00后”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純的灌輸和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隻有通過講好故事、細節還原、觸景生情、情感熏陶才能有效引起青年學生的共情共鳴。
砥礪意志,把握歷史發展能動性。“意”是四個關鍵的保障。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要把砥礪意志作為重要課程目標,把黨史資源轉化為砥礪意志品質的“案例庫”。其一,汲取百年黨史偉大建黨精神動力。一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就是一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歷史。無數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熔鑄了中國共產黨人無堅不摧的意志品格。“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精神之源、力量之基,也是當今高校思政課錘煉青年學生意志品格的極其鮮活的教材。其二,在社會淬煉中砥礪意志品格。李大釗、陳獨秀、方志敏、鄧中夏、楊靖宇、惲代英……他們無一不是以自己的生命追求理想。當代青年學生要在社會淬煉中增強意志力、堅忍力、自制力,“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不經風雨、不見世面是難以成大器的”。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要融入大學校園課堂,更要融入青年學生的社會課堂、人生課堂,讓他們在社會淬煉中成長成才。
實干力行,把握歷史發展實踐性。“行”是四個關鍵的最終目標。准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實踐性,教育引導青年學生開拓進取、不懈奮斗、實干力行,從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一,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思政課教育要通過雙向可逆的方式,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引導青年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思政課教師作為啟迪青年學生智慧的“大先生”,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既要言傳更要身教,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使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親其師、信其道。其二,堅持修身與力行相結合。教育關鍵在於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隻有內化為青年學生的素養,才能進一步外化為行為行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一方面,要引導青年學生立德修身、崇德向善,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另一方面,青年學生要自覺把自己的青春夢融入中國夢,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奮斗之中,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初心使命。
(作者為南京醫科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統戰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