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三個聚焦高質量推進“我為師生辦實事”
編者按:
為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工作,黨史學習教育官網、官微面向全國各地各部門開展公開征集,重點征集內容包括各地有力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落實舉措、扎實開展學習教育的經驗方法、各地各部門為民辦實事的成效舉措和涌現出來的感人故事,以及黨員干部的學習感悟等。黨史學習教育官網、官微每日將擇優推薦發布。期待各地區各部門、各媒體推薦好做法、好報道。
來稿郵箱:dangshi@people.cn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多措並舉,立足師生急難愁盼,真心實意為師生群眾解難事、辦實事、添好事。校領導發揮“頭雁”作用,帶頭踐行一線規則,廣泛走訪調研,聚焦需求期盼﹔二級單位齊抓共建,助推務實落地,不斷增強師生員工獲得感幸福感。
聚焦優勢特色謀大事,貢獻交大力量
學校依托為師生辦實事、為社會辦好事,強化交通強國使命擔當,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搶抓發展先機,不斷攻堅克難,在解決“卡脖子”難題上貢獻交大力量。
發揮優勢特色,助力交通強國。今年6月,學校獲交通運輸部批復,成為交通強國建設首批試點單位,在加強智能軌道交通技術研發,開展高鐵智能感知、車車通信、無人駕駛、智能運維等方面強化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推進智能軌道交通研發平台實體化建設。新增“智慧高鐵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國家級基礎研究平台1個,將圍繞全天候列車自主運行、全過程旅客易行服務、全生命高鐵健康管理等3個重點方向科學技術難題,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持續支撐我國“高鐵名片”和“交通強國”建設。創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雜環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關鍵技術應用體系,解決了高速鐵路大號碼道岔無縫化、長大橋梁及高架站上鋪設無縫線路等重大科學難題,實現高鐵軌道從“有縫”到“無縫”的歷史飛躍,成為我國高鐵核心技術之一。重載鐵路移動閉塞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實現了世界上最小的重載鐵路發車間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深耕關鍵技術,助力精彩冬奧。學校整合科研團隊資源,圍繞冬奧會“卡脖子”難題攻堅克難。在八達嶺長城站、昌平段定泗橋、清華園隧道等工程中集中攻關一系列科技難題,為支撐“智能京張”建設貢獻力量。冬季項目風洞技術研究與應用團隊打破我國借助風洞進行冰雪項目輔助訓練方面的空白,研發了中國第一套冰雪項目風洞輔助訓練系統,協助建設了中國第一座體育專業風洞,為國家游泳、競走、馬拉鬆、自行車等多支隊伍提供了技術支持。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專家組成應急醫學保障模式跨學科研究團隊,為解決冬奧會應急醫學保障場景下的事件分析和時效救治問題找到最佳方案。
搶抓發展機遇,助力空間拓展。學校以北京市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疏解非首都功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推動雄安新校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落地建成雄安數字交通創新中心,以服務新區數字交通建設工作為牽引,在人才培養、產學融合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加強協作共建。“軌道交通創新基地”落戶豐台,以中關村豐台園為載體,深入推動學校科技、人才優勢與豐台區的產業、空間優勢有機結合,標志著“政產學研用”協同的軌道交通創新鏈條取得實質性突破。籌建教育部交通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組建中國文化外譯與傳播研究基地,通過發揮學科優勢,為推動學科融合,促進中外交流,加強科學研究創造新的平台。
聚焦急難愁盼干實事,回應師生關切
全校各單位立足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工作實際與特色,聚焦師生急難愁盼,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解難事,提升師生獲得感。服務學生群體,推進學生食堂改造升級,試點多功能文化食堂模式,開辟餐廳、自習室兩用空間,破解自習室不足困境。啟動受災學生臨時困難補助申報,開通綠色通道,與河南受災師生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針對“就業難”,面向在校生開展生涯咨詢日體驗活動,根據求職需求、行業政策等內容給予專業分析與解讀,幫助在校生提前構建職業生涯願景、掌握職業規劃能力﹔面向畢業年級組織就業雙選會,實現“送崗上門”,為畢業生就業保駕護航。開展“教師能力提升計劃”,組織“才俊時間”人才沙龍,制作“科研備忘錄”,以教學研討、科研政策培訓的方式,提升教師科研教學能力。一項項舉措的推進,讓學生不犯難、教師不發慌,著力提升獲得感。
辦暖事,增強師生幸福感。針對學業困難學生,加強幫扶指導,建立家-校溝通機制,採用“一對一結對子”方式,精准匹配指導,提升學習熱情,取得“拉一把、趕得上”的良好效果。針對畢業生,打造每人1份專屬綜合素質總結報告,記錄大學的點滴生活和成長,增強歸屬感幸福感。開展“幸福力提升計劃”系列活動,組織心理輔導咨詢,邀請安定醫院專家進校提供現場服務,為師生排憂解慮,消除困擾。針對教師隊伍,強化人文關懷,為孕期哺乳期教職工設立媽咪小屋,營造溫馨氛圍,提供休息備奶空間。推進家屬區加裝電梯試點項目,在塔樓出入口加裝扶手,方便老同志上下樓。開展豐富多彩的敬老活動,通過健步走、祝壽會、健康檢查、節日慰問等途徑,豐富離退休教職工晚年生活,傳承交大尊老敬老愛老優良傳統。加強困難黨員幫扶,加大看望力度,開展關愛工程送溫暖。一件件暖事的落地,辦在了師生心坎上,暖到師生心底裡,極大增強了幸福感。
添好事,強化師生認同感。推出一批智慧載體。通過無紙化辦公、信息化管理技術,提高了工作效率﹔投用人事信息自助打印機、財務報銷投遞櫃等智慧平台,實現了“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投用一批公共設施。創新校園自行車管理方法,將校內“僵尸車”回爐重造,重新組裝、翻新成共享單車,變廢為寶滿足師生應急代步需求。規劃搭建充電車棚,化解校園電動車充電難題。建設立體車庫,重新規劃、擴容地面車位,增加公共車位近200個,使校內停車更加規范,交通環境更加安全。建成一批文化景觀。精心打造“校友共享空間”,建設落成曾鯤化先生銅像、應尚才先生銅像和王夢恕院士紀念園等景觀,濃郁校園文化氛圍,傳承交大精神文化。一批批好事的增添,不僅為師生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進一步涵養了文化底蘊,增進了思想認同。
聚焦時代變革創新事,激發校園活力
學校緊跟時代步伐,在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校園文化建設等重點工作中,搶抓重大戰略機遇,超前謀劃,長遠布局,不斷激發校園活力,開創學校發展新局面。
推進人才強校,強化隊伍建設。學校以組織召開人才工作會議作為年度重點工作,黨委書記黃泰岩主持召開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暨人才工作座談會,對標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圍繞政策落實,著眼解決問題,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贏得發展主動。圍繞“破五唯”,創新學校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出台實施“1+6”人才隊伍建設文件,健全人才引育體制機制,完善教師分類發展和分類評價機制,推進實施新修訂的人才支持計劃,形成“高端引領、層次清晰、開放競爭、科學考核”發展支持體系,為各類人才搭建成長發展和干事創業的優質平台,持續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促進成果轉化,增強技術供給。以入選科技部、教育部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為契機,學校進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強化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中心建設,修訂出台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加速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建立19號綠能園區就業創業實踐基地,以聚集創新資源,實現校企雙方在團隊孵化、平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設立成果轉化培育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轉化整體效能,增強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要素供給,切實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加強文化建設,凝聚發展合力。圍繞慶祝建校125周年,制作發布校慶專題宣傳片《在路上》、校歌MV等音視頻﹔打造“影像交大·紅色記憶”視頻庫,推出原創微電影《夙願》、視頻《聽北京交通大學講鄭振鐸的故事》《老校長茅以升:橋梁、棟梁、脊梁》等音像資源,擴大紅色文化在師生中的傳播力、感染力。舉辦建校125周年創新發展大會,深入宣傳展示辦學成就,內聚合力,外樹形象,攜手共創一流大學。充分挖掘校史資源,將黨史與校史緊密結合,依托校史館、交通運輸科學館等場館,舉辦北京交大黨史百年專題展覽、科技活動周、實踐研學活動,加強文化供給,賡續紅色血脈。通過一張張珍貴圖片、一場場校史宣講、一幕幕視頻影像,讓靜態史料走出來,紅色資源活起來,發揮文化育人實效,提升師生文化獲得感,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