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黨史學習賦能世界一流大學創建
“在思想上,我們要通過教育思想大討論,進一步深化全校師生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性以及學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歷史重任的認識,建設符合‘三新一高’要求的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在近日舉行的“同濟大學2021教育思想大討論”推進會上,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同濟大學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組長方守恩在線上講話中強調。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同濟大學傳承學校紅色基因,用好學校學科特色資源,把黨史學習教育與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緊密結合,進一步加強對人才培養等中心工作的頂層謀劃,以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紅色資源讓黨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
“用詩歌做微光裡的一枚響箭,穿過茫茫的黑暗森林,直到直面敵人的猙獰嘴臉,以筆為戈,鑄詩成劍!”6月10日晚,同濟大學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話劇《鑄詩成劍》首演。該劇生動展現了“左聯五烈士”之一、同濟大學杰出校友殷夫以筆為戈、用詩歌堅持戰斗的光輝革命歷程。
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同濟大學傳承紅色基因,挖掘黨史、校史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自編自導自演的一系列紅色藝術精品接連在校園舞台上演。
原創紅色藝術精品,讓師生們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音樂表演等專業教學實踐相結合﹔置身於一處處革命聖地,教師們用心觸摸歷史細節、感悟革命精神。
今年7月,140多位來自同濟大學教學、科研、管理、教輔一線的教師,分別組成“高層次人才”“骨干教師”和“民主黨派教師”3支實踐隊,分赴江西井岡山、福建古田、貴州遵義三地開展為期4至5天的社會實踐,追尋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感悟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在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下,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張皓感慨地說:“當年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先輩們都能找到正確的道路,並懷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最終取得勝利。今天,我們更應該以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擔負起培養時代新人的崇高使命。”
“我為師生辦實事”著力解決“急難愁盼”
在同濟大學彰武路校區一棟學生宿舍樓下,一處名為“同心小筑”的學生社區積極心理體驗中心於今年3月正式啟用。從5月起,學生除了可以在這裡參加心理工作坊、聆聽心理講座外,還可以參與全新的朋輩心理支持項目“Walk In時刻”。周末時分,心理相關專業的學長學姐作為見習心理咨詢師在此值班,學生無須預約,便可在心理有困惑時及時獲得心理疏導和支持。
同濟大學黨委以“我為師生辦實事”為主題,把學習黨史同服務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重點開展八個專題的實踐活動,確定學校層面要重點辦好的十件實事,努力把學校的溫暖和關懷送到師生心坎上。
學校各學院黨委圍繞各學科發展實際,一件件實事已陸續推進完成。經濟與管理學院加強嘉定校區硬件建設,進一步增設並整修學生工作室、學生活動室、會議室等,提供250余個學習工位,為學生打造良好的互動交流學習環境。外國語學院設立“先鋒值班日”,打造黨員綜合服務實體,圍繞學業輔導、就業建議、情感傾訴提供一對一、定制化服務。
在黨史學習教育熱潮中,一個個學生黨支部也積極行動起來。擔任朋輩導師,編寫“學習寶典”,為學業暫時落后的同學輔導學業﹔發起“無手機自習室”行動,引導同學們專注於學習﹔開展生涯類交流會,建言職業生涯規劃,啟動朋輩互助行動……
與城市發展相伴而行
今年9月8日,新學期“中國道路”課第一講開講,同濟大學校長陳杰講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與未來發展態勢,勉勵學子堅定道路自信,為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作出貢獻。作為一門“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本學期“中國道路”課著重向學生展示中國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對外交往、工程建設、經濟管理、月球探索和生態文明建設等七個領域中國道路的實踐與理論成果,由學校領導分別授課。
與上海城市發展相伴而行,一直是同濟大學的辦學傳統和鮮明特色。針對今年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7月10日,依托同濟大學建設的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將聚焦“城市數字化轉型”,開展數字城市前瞻性、綜合性和基礎性研究,打造數字城市研究的高端智庫,培養數字轉型和數字治理人才干部,為上海和全國全面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城市建設提供理論、技術和人才支撐。
為全面服務上海新一輪新城戰略,繼同濟大學上海新城建設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后,近期,同濟大學正積極制定上海五個新城數字化轉型規劃建設導引,對五個新城數字化轉型相關規劃編制和項目建設、運營和管理提出引導要求。
“我們就是要通過學習黨史,深刻感悟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方守恩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上表示,學校將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推動“十四五”階段起好步、開好局。
(本報記者 任鵬 曹繼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