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謀海濟國的信念書寫在蔚藍大海上
——中國海洋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凝聚奮進力量
“中國海洋大學具有紅色基因、革命傳統,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教育報國、謀海濟國,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9月15日,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為2021級4000余名本科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學習黨的歷史,重溫紅色故事,勉勵同學們牢記強國有我,勇立潮頭擔使命,以奮斗的姿態譜寫時代華章。
中國海洋大學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校園文化建設,筑牢“永遠跟黨走”“共筑中國夢”的信念,以勇於進取的責任擔當精神、干事創業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接續推動學校事業發展,將謀海濟國的信念書寫在蔚藍大海上,努力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1.內化於心: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此刻我們正航行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收集我國首套深遠海6000米級潛標記錄的數據……”6月12日,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朝暉在“東方紅3”船臨時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上作報告時說。為期42天的西北太平洋綜合科考航次上,黨支部書記、船長蔣六甲克服作業任務繁重的困難,組織全體在船黨員開展黨日活動,用他的話說,這是“凝心聚力、鼓舞干勁的關鍵”。
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唯一一所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肩負著造就國家海洋事業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的特殊使命。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校探索“大思政課”方法路徑,把握好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補足精神之“鈣”。
5月13日,在臨近畢業季的“校長下午茶”活動中,中國海洋大學校長於志剛與師生代表圍繞《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進行學習交流。在學習交流中,於志剛希望同學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和期望,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斷充實自我,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5月15日,由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倡議發起的“全國涉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聯盟”宣告成立,9所海洋類高校將共同探索構建有海洋特色的思政課體系。
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海大快速行動,面向大一、大二8000余名本科生推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形勢與政策課專題。學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宣講團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為主題開展理論巡回宣講。
9月3日,剛剛結束海上實習的海洋與大氣學院學生王舒,把她寫的《“東方紅2”船實習日志》投稿到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船第一天,我們就認識了幽默的宮在光政委,他的思政課讓我們感受良多、收獲良多。”王舒在文中寫道。
據悉,為加強海上實習學生思政教育,海大要求由船舶政委、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講授思政課。2021年秋季學期,學校還為在海上實習的本科生開設思政選修課。“以前我的講台在校園裡,現在又多了一個在海上的講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坤珵說。
同時,海大還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改革為契機,打造立足黨史校情的“海大文化”專題課程,整合開發“海大風物”“紅色基因”“海大人物”“海洋倫理”等專題。現在,課程不僅面向新入校學生,還納入新進教職工培訓體系,成為增強師生歸屬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除發掘自身特色,學校還注重博採眾長,使高校成為名家薈萃的“學習高地”。5月27日,邀請“人民藝術家”王蒙來校作《文學裡的黨史與黨史中的文學》演講。據統計,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有31位專家學者走進海大作專題講座培訓,從“當代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態勢比較”到“國際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素質與國際視野”,師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不斷汲取精神滋養,凝聚奮進力量,努力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2.外化於行:譜寫青春洋溢藍色華章
“我們的海防能力依然脆弱嗎?”
“不再了!”
“華夏兒女的生活依然艱辛嗎?”
“不再了!”
“今日的青島時通運泰,鷗舞帆揚。今日的中國海晏河清,國富民強。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我們百折不撓,我們自強不息!”
6月17日,中國海洋大學慶祝建黨100周年文藝晚會舉行。在情景朗誦《回答》中,當代大學生與校友中的先輩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表達當代大學生繼承先輩遺訓、矢志成才報國的堅定信念。
作為海大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活動之一,晚會籌備歷時幾個月,演職團隊1000余人,演出僅兩天就吸引5000余人次觀看。2021屆畢業生魏巍觀看晚會后,連說“震撼”和“感動”。他說,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了國家海洋事業發展,前赴后繼、不懈奮斗,“重溫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帶給我一次次感動和震撼,眼眶一次次濕潤”。
海大師生還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2021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中,海大學子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等三個主題奔赴全國各地。
三亞海洋研究院的實踐隊,探訪祖國最南端的地級行政區三沙市,緬懷西沙海戰中為捍衛國家主權犧牲的烈士﹔化學化工學院的碩博調研團,到黃河濟南段調研周邊生態環境現狀﹔海洋生命學院的學子,將海洋文化帶到雲南偏遠山區的小學,給孩子們種下“當海洋科學家”的夢想種子。
“紅旗智援博士團”深入多地開展智援服務活動,與農戶結成智援幫扶對子進行長期跟蹤指導。該博士團創始人、學校管理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馬貝說:“扶貧實踐讓我更加了解農村發展和農民需求。我會努力向農民學習,同時利用專業所學幫助他們。這也是我最有意義的學術實踐。”
3.勇開新局:扛起謀海濟國時代擔當
9月9日,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海洋能源、海洋文明史、海洋國際法、海洋經濟等領域的17位教師齊聚一堂,討論課程“經略海洋”的內容及框架。這是學校第一門面向全校研究生、文理交叉融合的“大海洋”公共選修課,旨在培養具有科學素養和戰略思維的國際化海洋高端人才。
中國海洋大學從黨史中汲取堅定理想信念的力量,以謀海濟國為使命,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砥礪奮進、勇攀高峰。
6月10日至11日,“612藍色藥庫共同夢想”主題活動暨“藍色藥庫”開發高峰論壇在青島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原校長管華詩在致辭中說,“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時的諄諄教誨、殷切期望,深深地印刻在海洋人的心中,成為激勵我們不懈奮斗、實現夢想的不竭動力”。
“夢想就是打造中國的‘藍色藥庫’。”管華詩說。三年來,海大主導的“藍色藥庫”開發計劃不斷從浩瀚大海中發掘生物醫藥資源,造福人類。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第一個海洋糖庫、首部大型海洋藥物典籍《中華海洋本草》……此前,管華詩帶領團隊創造了多個“第一”。2018年,他帶領團隊發布的全球首個海洋天然產物三維結構數據庫,容納了3萬余個海洋天然產物的准確三維結構,將海洋藥物研發成本和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一。
面向深海大洋,海大人不斷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積極發展海洋科技和產業。2021年6月21日,在黃海冷水團海域,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的“深藍一號”網箱中的三文魚正式收魚。這標志著我國首次深遠海規模化養殖高價值魚類取得成功,也是全球首次低緯度溫暖海域遠海養殖三文魚獲得技術成功。學校董雙林教授團隊歷經十多年的技術攻關,終於讓“藍色糧倉”變成現實。“作為一名黨員,要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科研動力,提高服務海洋強國建設、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能力。”董雙林說。
4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憑借在海洋工程領域的卓越貢獻獲頒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此前,由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申報、李華軍為負責人的海工裝備基礎科學中心正式獲批,這是我國海洋工程領域首個、山東省唯一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該中心瞄准海洋資源開發與權益維護的國家重大需求,加速海工裝備關鍵科學技術創新、促進高端海工裝備技術轉化應用。
“建設海洋強國,我們使命在肩、責無旁貸。”李華軍表示,作為科技工作者,要不斷攻堅克難、敢為人先,努力解決更多“卡脖子”問題,轉化更多創新成果,全面塑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為建設科技強國多作貢獻。
牢記初心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田輝表示,“我們必須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奮力奪取一流大學建設新勝利,為海洋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海大人的貢獻”。
(本報記者 劉艷杰 本報通訊員 曾潔 暴曉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