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4條線路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近日記者赴大慶等地體驗其中的“走近鐵人·感受拼搏”線路,探尋它的獨特魅力——
尋鐵人足跡 享“精神大餐”
今年,由文化和旅游部聯合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推出的“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我省4條線路位列其中,迎來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高光時刻。
在我省入選的4條線路中,“走近鐵人·感受拼搏”精品線路途經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石油館、大慶市石油科技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最后到齊齊哈爾市中國第一重型機械廠,讓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何這條線路能突出重圍入選國家百條線路?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近日赴大慶等地親身體驗“走近鐵人·感受拼搏”這條精品線路,探尋它的獨特魅力。
親切!鐵人跑井時的摩托車
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最深的是貫穿 “走近鐵人·感受拼搏”紅色精品線路的精髓——大慶精神與鐵人精神。
驅車行至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原路2號,一座頂部為鑽頭造型,外型以“工人”二字組合的龐大建筑映入眼帘,這,就是大慶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鐵人王進喜的巨型雕像佇立在廣場正中央,目光堅定有力注視著遠方。穿過廣場拾階而上,47級台階仿佛正向來者講述著鐵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劉玉杰介紹,館內通過490余幅珍貴歷史照片和1170余件珍貴文獻、文物,從王進喜淚洒“沙灘”為國分憂挑重擔繪畫作品到鐵人奮不顧身壓井噴的珍貴影像,從歷年來大慶原油產量數據圖表到大慶建設百年油田的總體部署全方位、全景式展現出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用終生實踐所體現出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而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王進喜跑井時騎過的摩托車擺放在展館內……
採訪當天,幾位身著“西南石油大學”字樣T恤的參觀者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不停地在用手機記錄著什麼。西南石油大學博士生周航宇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來大慶,來到這裡參觀,他發現大慶不僅是“石油之城”。“這是一個誕生偉大精神的地方,大慶與鐵人為代表的石油工人不僅為國家貢獻了很多石油,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源泉和精神支柱。這裡值得我們所有學石油的學生參觀學習,也同樣值得各個行業的勞動者到此參觀。”
有趣! “倒置家居空間”科普石油
行走在“走近鐵人·感受拼搏”紅色精品線路中,不難發現,這條線路上可謂知識點滿滿,幾個展館多了些創新趣味,讓“科普大餐”味道更足。
進入大慶石油館的二樓展廳,一個抬頭才可見的倒置家居空間映入眼帘。“很多人對石油的印象都停留在化工和車輛加油上,殊不知我們的衣食住行全都和石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提起石油與人類的關系,石油館講解員娓娓道來:“我們常說的‘的確良’‘萊卡’等布料,洗發水、塑料拖鞋,還有農業生產用的化肥,以及我們抬頭就能看到的臥室、客廳等家居空間,從復合地板、塑鋼門窗,到家電外觀、燈具飾面等都需要從石油中提煉原料,所以人的一生平均要‘吃’掉551千克石油,‘穿’掉290千克石油,‘住’掉3780千克石油……”
在大慶石油科技館,通過另外一種方式科普石油知識。作為國內最全面反映石油科技題材的現代化專業科技館,這裡通過詳實的圖片、影像、實物、電動模型、聲光電等手段,將復雜深奧的石油科學和石油生產技術深入淺出地展現在游客面前。在展館一角,記者看到,一群小學生正圍在一處油田地下儲油層模型旁,聚精會神地聽講解員介紹石油的產出過程。他們一邊認真觀看,一邊拿出筆記本認真地記錄,有的還追問不停。大慶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寒暑假,大慶石油科技館還會開展“石油科普進百校”“小小講解員”等活動,這裡已成為大慶油田宣介石油科技成果、傳播石油科普知識的重要窗口。
精妙! 形斷意連的“大慶之路”
在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誕生地”——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院中一條連接室內和室外甬道的青銅路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館長孫桂蘭告訴記者,這條路叫做“大慶之路”,在館內雖出現3次,但形斷意連。“院外部分代表著大慶油田誕生於1959年。從院外走向院內,年份數字排列由大到小,表示正穿越時光隧道走進歷史。”進入序廳,仿真星空下的青銅甬道,立體的石刻展牆,疊加上動態投影以及《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背景音樂,幾代石油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仿佛近在咫尺。“除了展櫃、史料文獻、實物展品外,我們還採取了銅浮雕、觸摸屏、油畫、沙盤、微縮場景、電子連環畫等多種形式讓參觀者更直觀地了解大慶油田的歷史與未來。”孫桂蘭說。
如果說大慶精神與鐵人精神是這條線路的精髓,那麼“拼搏”一定是這場紅色之旅的“點睛之筆”。而提起“拼搏”,還有一個景區非常搶眼。作為“一五”期間我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齊齊哈爾市中國第一重型機械廠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奮力拼搏,自行設計制造的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等一批重點設備,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成套機器產品的歷史,從此挺起了民族工業的脊梁。
置身在這個堪稱“國寶級”的企業廠房中,記者的第一反映便是“大”:空間大、體量大、器械大,它完全滿足了人們對於大車間的所有想象。黑龍江省美術館的藝術家蔡醒善在參觀了中國一重后也感慨地說道:“工廠我也參觀了不少,但來到中國一重還是會被它的氣場所震撼。”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欣 見習記者 孫葳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