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江蘇豐縣:紅色教育基地綻放時代新魅力

2021年11月03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10月底的江蘇徐州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在紅葉櫸樹的映襯下,紅色氛圍更顯濃郁。到張后屯追尋“湖西小延安”的印記,到大沙河創業紀念館傳承永不褪色的“奮斗史”……近年來,坐擁豐富紅色資源的江蘇豐縣,通過深挖紅色文化,豐富紅色內涵,令紅色陣地更“紅火”,不僅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本地教材,也吸引了眾多游客和黨員干部前來“打卡”。

做美“湖西小延安”,展現當代蓬勃風貌

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位於蘇魯兩省四縣交界處,是一塊蘊藏紅色基因、鐫刻抗戰記憶的土地。在烽火硝煙的抗戰時期,張后屯村是豐縣縣委主要辦公地,當地群眾積極踴躍參軍支前,掩護革命干部,養育軍烈子弟,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軍民魚水深情,贏得了“湖西小延安,紅色張后屯”的美譽。

曾經,這個因縣委入駐而“熱鬧”的村庄逐漸走向落寞,飽經滄桑的老屋昏暗破舊,交通閉塞,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為喚醒沉睡的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綻放新時代光芒,張后屯村在美麗鄉村建設和村庄整治中凸顯紅色主題和紅色元素,著力打造既有紅色革命故事又有當代蓬勃風貌的“紅色名村”。

以傳承紅色文化為突破口,張后屯村推進實施“四個一”主題活動(即開展一場實景教學、重溫一次入黨誓詞、穿越一次地道、體驗一次田園勞作),通過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打造地道戰體驗區、湖西民俗館、紅色文化廣場等,形成紅色文化創意產品五大類80余個品種,讓紅色名村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述、有事可說。

走在張后屯村的路上,鱗次櫛比的房屋,充滿了紅色文化元素﹔生動美觀的牆畫和雕塑,彰顯著紅色記憶。“一張張照片、一段段事跡,在無聲中浸潤著大家的心田。”游客王彬趁著周末帶著兒子來張后屯村打卡,接受紅色革命教育,“和歷史會晤,與英雄對話,也會讓我們更懂得珍惜與感恩。”

國慶節期間,這個紅色名村的打卡人氣更為火熱,每天接待游客達5000人次,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村”。隨著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提高,“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景點風情街”“江蘇省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等紅色品牌效應初步呈現,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張后屯村累計接待各地游客和黨員干部逾20萬人次。

弘揚創業奮斗史,紅色精神生生不息

在大沙河創業紀念館,講解員張明明正給外地游客講述大沙河的歷史。接待完一批集體參觀的游客后,口干舌燥的張明明才坐下來歇口氣:“現在才上午十點半,這已是今天第三波游客了。”

大沙河改造的故事就是一部創業史,一部奮斗史。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貧瘠之地,野地裡北風呼嘯,漫天的黃沙打得人睜不開眼,是當年的真實寫照。百年來,大沙河環境之惡劣,讓兩岸人民深受其害,曾被稱為寸草不生的“小戈壁”。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的號召下,一批批知青來到大沙河。這些下鄉的知青們,和大沙河人民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向荒沙開戰,把這塊40平方公裡的沙灘,建成了林茂果豐的綠洲,造就了大沙河“田園牧歌”式的傳奇。

下鄉的知青們,在大沙河畔度過了一段用青春和熱血創業奮斗的激情歲月。時代變遷,現在的大沙河兩岸,“蒼翠綠如海,林茂花果香”,變成了全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點﹔“水清魚兒躍,氣爽鳥啼鳴”,儼然一幅風光秀麗、生機盎然的天然畫卷。

不管是紅色名村還是創業紀念館,都只是豐縣深挖紅色文化、豐富紅色內涵、令紅色陣地更“紅火”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豐縣全面梳理域內湖西革命歷史、烈士先進事跡、大沙河創業奮斗歷程等特色資源,先后投入1000余萬元進行紅色教育基地規劃設計,最大程度還原歷史面貌和場景細節。

豐縣先后打造了理想信念教育、革命歷史傳承、廉政精神教育、傳統民俗體驗等四大類8個紅色教育基地﹔繪制了全縣紅色教育“初心地圖”,形成以張后屯縣委舊址為核心,豐縣烈士陵園、湖西黨史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同步發展的實景教學觀摩點,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紅色精神生生不息。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李偉豪)

(責編:宋美琪、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