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要熱心腸 還得有活腦筋
【“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談⑨】
群眾生活無小事。為民辦實事是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保証,是黨員踐行初心使命的分內之責。但也有些地方把事辦了,錢也花了,但群眾就是不怎麼滿意。辦事情如何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如何少花錢多辦事?這是一道在“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中的必答題。
江蘇某市有個歷史街區本來由街道負責集體綠化,經過民意調查,他們改為發動沿街居民業主自行綠化,對每家綠化項目進行評比,以小獎金代替大投入,本來要30萬元的項目隻花了5萬元獎金,還免除了養護的負擔,做到了皆大歡喜。思路一改天地寬。同樣的項目,一樣的要求,但理念變了,思路轉了,方法也改了,效果自然大不一樣。這對我們辦好其他民生實事項目有著重要的啟示。
辦實事,不光要有熱心腸,還得要有活腦筋。懂得百姓需求,知道問題症結,把握辦事規律,找到解難竅門,還必須學點民生經濟學。把實事辦好,適當借鑒經濟工作的理念、思路和辦法,可以讓我們豁然開朗,使我們在困境中另辟蹊徑,變不可能為可能,變不滿意為滿意。經濟理念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實事才能辦得更好。
首先,辦實事要聽老百姓的,不能靠道聽途說,也不能憑臆想推斷。邁開雙腿到老百姓中,就會在眾說紛紜中找到頭緒,在激烈交鋒中打開思路。歷史街區綠化這個例子就是從“聽百姓說”中打開思路的。如果強行集中包辦,不僅多花錢,而且阻力也大,非議也多。開門辦實事,讓民意匯集,民智匯總,民力匯聚,可謂省心省力,一舉多得。
更進一步說,辦實事的結果導向也要求我們凡事多動腦筋,把財政的每一分錢用好,力爭少花錢多辦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大量的社會資源並未得到充分利用,充分整合資源也是辦實事的新路徑。打破行政壁壘和條塊分割,可以有效地解決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讓沉澱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利用晚間,部分開放中小學的操場、體育館等基礎設施,可以緩解部分社區公共空間不足的問題,這樣不花錢也能辦成事。針對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醫療設施大量閑置的實際,通過分級診療、加大基層醫療單位投入,形成上下貫通的“醫聯體”,這樣花少量的錢,就可以緩解大醫院就醫壓力,增強基層醫療單位的服務能力。如此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如何辦實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實際情況不同,路徑選擇應有差異。我們可以通過辦實事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或亡羊補牢,或未雨綢繆,運用經濟手段,加快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我們也可以舉一反三,不就事論事,將辦實事的好做法提煉為制度性安排﹔我們還可以運用系統思維,著眼於資源整合,著力於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統籌謀劃,循序漸進,協調各方,讓辦實事更有效率、更有效益,這應是經濟理念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
(作者:李廣春,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