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買藥這樣的日常小事變成急難愁盼
【“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談⑧】
最近,不少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及家屬反映,他們用於治療和緩解症狀的一款常用藥“息寧”,無法在醫院配到,隻能以高出醫保價格10倍甚至20倍的價格從網上購買。藥品斷供導致患者的病情和經濟負擔加重已屢見不鮮。老百姓迫切期盼化解此類燃眉之急。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各級黨組織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重中之重,讓民眾買上專病常用特效藥這樣的身邊小事,就是相關部門應當關注的民生大事。
藥品雖小,卻能照見大民生。同樣道理,很多事看起來很小、很瑣碎,實則很大、很重要。比如菜籃子、米袋子雖處於老百姓的臂彎與肩頭,卻也挂在領導干部的心頭。光盤行動、垃圾分類均為小事,卻關乎糧食安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地溝油去了哪?“三點半難題”何時不再困擾家長?停車難怎麼化解?拉直這些“小問號”,有時得有千鈞之力。踏實做一場醫美手術、老人看病有人陪診、過一個有父母陪伴的兒童節……在這些“小確幸”裡,都藏著大民生。
細節決定成敗,小事也見証“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成色。招大商、引巨資、上重點項目、推進重大改革,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所必須,這是大實事、大好事。但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也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就偏離了執政為民的初衷,難以讓民眾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引進藥企、推進新藥創新研發、實施醫藥購銷重大改革、促進藥價更加親民,此類“大手筆”不可缺乏。但隻有將“大手筆”所獲成果化細,方能切成一塊塊民生蛋糕,為民眾所享有。假如談判藥進得了醫保卻進不了醫院,藥價低廉卻一藥難求,那麼,藥改大事的成效再顯著,也會因為這些細節沒有處理好,無法完全兌現成老百姓的實惠。
善抓小事,須正視解決小事的難處。環境“臟、亂、差”,噪音擾民等,各有源頭﹔居家養老、子女教育、異地看病,家家各有一本難念的經。解決這些小事,須聽取不同訴求,兼顧各方利益,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小眼鏡”和“小胖墩”既是健康問題,更是教育議題,不聯合七八個部門、不出台一系列政策,不足以化解這些“小難題”。船小好調頭,事小易變化。剛調解好鄰裡糾紛,一轉身又反悔﹔吃不起藥的煩惱“才下眉頭”,買不到藥的愁悶“又上心頭”。都說“最后一公裡”難,是因為大關節易打通,小血管易梗阻。原料藥價格上漲、企業調整產能、疫情切斷供應鏈等,讓藥品供應存在諸多變數與風險,須隨時堤防緊缺進口藥斷供等現象的出現。
事雖難為,也必須為。將此次斷供的藥品及時納入短缺挂網藥品目錄、疏通國內外供應鏈條、打擊囤積居奇、尋找替代藥品並提高個性化用藥精度,帕金森綜合征患者的急難愁盼,有望得到大幅緩解。由此看來,處理民生小事,要見微知著、用細心應對微小,不下精細功夫,疏不通民生堵點,補不好民生漏洞。若是以紅頭文件治小事,治得了東家,治不了西家,顧了眼前,顧不了長遠。隻有深入生活、走進群眾、問計於民,方能盡快掌握實情、找准關鍵症結,出台最優解決方案。
辯証看待事的大與小,注重兩者之間的相互依存與轉化,對容易困擾群眾的事提前預判、及時跟進、精准施策,避免日常小事演變成急事、難事,對已出現的急難愁盼要傾力化解,“我為群眾辦實事”才會收獲累累果實,贏得群眾更廣泛的認同與贊譽。
(作者:羅志華,系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