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用好紅色文獻 講好紅色故事

李丹
2021年10月20日08:1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好紅色文獻 講好紅色故事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產生並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文獻,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中所形成的偉大精神及物質載體,記載了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記錄了新中國從誕生到繁榮富強的成長腳步,凝結著先輩們可歌可泣的斗爭精神,蘊含著國家與民族的基因信息。

   紅色文獻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証,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文獻。圖書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是收藏人類文化遺產、保存紅色文獻的主要場所,理應對紅色文化積澱,尤其是由此產生的紅色文獻資源進行完整的收集、整理和記錄,並為社會利用提供便利。

   做好普查。對於紅色文獻存藏保護重點單位的文化機構來說,要做好紅色文化的推廣,必須以保護為前提。紅色文獻因出版年代久遠、印刷技術落后等原因,存藏較為分散。一方面要加大全國紅色文獻普查力度,形成全國紅色文獻聯合目錄,系統且完整地展示紅色文獻存藏現狀,為開展紅色文獻研究、開發和利用提供基礎資料來源,進一步實現紅色文獻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要做好紅色文獻定級工作,形成全國珍稀紅色文獻名錄和紅色文獻分級名錄。通過數字人文技術構建紅色文獻聯合目錄數據庫,不僅能夠解決紅色文獻分布分散、查找難、保存難、獲取難等問題,還能為紅色文獻的人文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范式。

   加強保護。紅色文獻數量巨大,分布在不同機構、不同地域。有些十分珍貴,具有文物價值﹔有些十分脆弱,需要保護﹔有些因管理水平不高,面臨損壞風險。因此,要加強紅色文獻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大各方面投入,通過脫酸與修復等技術減緩文獻老化進程。建立健全文獻原生性保護相關標准,制定庫房建設規范,改善保存環境,提供紅色文獻存藏的有利空間。開展重點紅色文獻酸化程度測試工作,定制文獻保護裝具等,使紅色文獻得到更好保護。

   促進轉化。有形資料付諸使用,其發展存在局限性,原因就在於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技術的運用使得載體的利用和推廣突破了這些限制。運用縮微技術、數字化技術對原始載體進行轉換是對紅色文獻進行再生性保護的最佳選擇。通過縮微或數字化加工,將紅色文獻轉換成機器可處理的信號,以達到存儲、檢索、傳遞、再生、利用等目的。此外,為了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可精選出對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成立等有重大影響的文獻,形成系列專題,建成內容體系,進行影印或整理出版,並進一步開展專門系統的研究、展示與傳播。

   保護好紅色文獻,還要充分利用好其資源價值。在信息傳播方式、獲取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紅色文獻存藏機構更應加強相關信息的收集。可以採用購買、尋求捐贈、交換復制品、學術研討會、展覽等多種方式,與其他收藏者、收藏機構互借互通,促進公眾及社會各界對紅色文獻的獲取從而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借助圖書館、展覽館等打造紅色文化傳播主陣地,依托革命老區圖書館擁有的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創新建設紅色專藏﹔利用好數字人文,結合本體、關聯數據技術、機器學習等語義技術對文本化的資源進行數據和智慧化建設,不斷推進紅色文獻的普及與利用,最終形成服務國家文化建設,輔助人文學科發展的服務新形態。

   此外,圖書館、紀念館等機構的空間、文獻資源都是紅色文化與公眾之間的橋梁。要主動尋求和吸引民間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獻建設,開展社會化合作。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的同時,引導全社會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做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工作。在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機構更應為紅色文獻的保護與傳承、擴大紅色文化世界影響力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加強國際交流,在對海內外紅色文獻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開展面向海外和民間的文獻征集工作,以促成文獻實物的回歸和縮微、數字化成果的回歸。開拓紅色文獻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國際視野,用紅色文獻向世界講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的故事。通過利用紅色文獻加強對外關系史中的黨的國際傳播研究,可以向世界更好講述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

   (作者:李丹,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副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

(責編:劉圓圓、萬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