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從抗震救災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吳淑麗
2021年10月08日08:57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2008年5月12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裡氏8.0級地震突襲四川汶川。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廣大軍民臨危受命、迎難而上,開展了一場搶救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救援斗爭,彰顯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同中華文明的基因稟賦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新時代我們要繼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深刻理解其科學內涵,善用抗震救災歷史經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匯聚精神力量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成立了全國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廣大黨員干部先后成立2000多個“黨員突擊隊”,自願繳納近70億元特殊黨費。各地的救援隊伍、醫療隊伍、運輸隊伍第一時間趕赴救災現場。抗震救災期間,累計志願者人數、志願獻血人數、自願捐款捐物人數,均創造了世界抗擊自然災害的歷史之最。面對災后重建的艱巨任務,全國19個省市勇挑重擔,承擔起 “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對口支援工作。舉國上下守望相助、眾志成城,彰顯出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經多重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而是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民擁有患難與共、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13億多人民就是一個大家庭。隻要大家一條心,有黨和政府支持,有全國人民支援,再大的坎都能邁過去。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我們唯有萬眾一心加油干、眾志成城破難關,方能在現代化建設中贏得歷史主動,創造新輝煌。

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錘煉過硬本領

面對險象環生、充滿未知的救援前線,14.6萬人民子弟兵寫下請戰書、按下紅指印,突進震中地帶,哪裡災情危急就向哪裡沖去,哪裡有生死考驗就向哪裡挺進,哪裡有受災群眾就向哪裡集結。抗震英模王毅率領200名官兵組成先遣部隊,在余震不斷、前方不明、滑坡隨時襲來的境遇下,歷經21小時、徒步行軍90多公裡,打通了汶川與外界的聯系。災難面前,沖在最前面的總是共產黨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哪裡危險多、哪裡困難大、哪裡有群眾需要,哪裡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哪裡就有共產黨人的奮斗”。

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我們黨之所以能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依靠的就是這股愈挫愈勇的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將更具隱蔽性、復雜性、全局性。共產黨人要堅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在各種風險挑戰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勇於戰勝一切困難。

以人為本、尊重科學──永葆為民本色

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第一時間指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救災人員秉持“一線希望、百倍努力”的原則,和時間賽跑、同死神抗爭。黃金救援72小時后仍然拉網式搜救,地震傷員全部免費治療,全力保障災區人民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處、有醫治。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四川災區沒有餓死一個人,沒有暴發重大疫情,創造了我國乃至全球抗震救災史上的奇跡。雖堪稱奇跡,但其必然性蘊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已然成為我們應對各種災情大考的標准答卷。

回望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總能攻堅克難、力挽狂瀾,正是因為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在新征程上,我們黨將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為本同尊重科學是內在一致的。隻有尊重科學,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搶救率、減低損害度。從搶救群眾生命到嚴防災后疫情,從搶修基礎設施到做好恢復重建,都是在科學有序的狀態中、在現代科技的保障下展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們要遵循和把握科學規律,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就越要尊重科學、把握規律,向科學要答案、要辦法、要方案。歷史和實踐反復証明,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新發展階段,我們更應堅定不移地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貫徹新時代科技發展戰略方針,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新時代的奮進征途中,依然會充滿各種風險挑戰。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從中汲取繼續前進的力量,中華民族定能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作者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