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年黨史培根鑄魂
——內蒙古大學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2021年5月,內蒙古大學舉辦“旗幟·領航”黨史學習系列分享會。
2021年7月,內蒙古大學哲學學院團結實踐服務團前往包頭市九原區民族事務委員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圖為志願者與九原區民委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學習。
2021年7月,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師生赴黑龍江哈爾濱南崗區進行黨史學習實踐。圖為該校學生與南崗區的小學生一起參觀東北抗聯博物館。
圖片均由內蒙古大學黨委宣傳部提供
“一個個紅色故事,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份份紅色檔案……講述了關於信仰、信念、信心的故事,讓我更加深刻理解革命理想高於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產生巨大力量的內涵。”走進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大南山革命老區紀念館,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張楠深受觸動。
2021年暑期,由212支隊伍、累計超4000名學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隊,分赴革命聖地陝西延安、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四川省巴中市的村庄等開展調研,在實踐中展現青春活力,用實際行動向建黨百年獻禮。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內蒙古大學不斷創新黨史學習教育形式,以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黨史故事,扎實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同時,學校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科研教學深度結合,積極引導青年學生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為祖國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1、燃學習激情 活青春動能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隻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日前,在內蒙古大學南校區藝術樓小劇場,一曲悠長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拉開了音樂黨課的序幕。
這是“紅色經典我詠傳——內蒙古大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音樂黨課”的一幕。2021年2月開始,內蒙古大學與內蒙古藝術劇院聯合舉辦此次活動,用“沉浸式”“互動式”等青年人易於接受的方式,調動他們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黨史學習教育“學、動、實、新、演、熱”,激活青春動能,用百年黨史培根鑄魂。
燈光落下,小劇場內座無虛席,當耳熟能詳的紅色曲目響起,別開生面的音樂黨課深深吸引了在場師生。“紅色歌曲、節目,生動展現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彰顯一代代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犧牲、矢志不渝、艱苦奮斗的崇高品格。我們深受感染和教育。”2020級新聞學專業本科生劉潔目不轉睛盯著舞台,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一首首激揚的歌曲,一段段崢嶸歲月,激蕩起廣大師生矢志奮斗的力量。“音樂黨課用藝術譜寫初心,以音樂傳承使命,將一幅幅輝煌壯闊的黨史畫卷呈現在面前,激勵著我們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血脈。”2019級外國語專業本科生李佳瑤說。
打卡紅色展館,觀看黨史文獻紀錄片、紅色電影,利用革命遺址遺跡、革命博物館、紀念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等,內蒙古大學開展一系列主題黨團日活動,重溫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把守正創新貫穿始終,真正讓黨史學習教育“活”起來,力求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
內蒙古大學同時上線了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網站,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校園融媒體,開設“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專題專欄,先后發布相關新聞4000余篇。依托內蒙古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常態化、長效化進行黨史知識宣傳教育,相繼推出“黨史學習教育”“這是他們的青春”等各類主題黨課300余期,點擊量超十萬人次。
黨的歷史浸潤著青年學生心田,點燃了青年學生的學習激情,學黨史、強信念、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每一個內大師生的共同追求。
2、承紅色基因 促進民族團結
內蒙古大學校史館內,一位老人精神矍鑠,正聚精會神地給同學們講述已泛黃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他就是64年前響應黨的號召援建內蒙古大學,年近90歲的周呈芳教授。
1957年,新中國決定在少數民族地區創辦第一所綜合大學。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16所高校150名教師奔赴北疆援建內蒙古大學,風華正茂的他們將青春熱血揮洒在這片熱土上。“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哪裡艱苦就往哪裡走!”這是老一輩內大人矢志不渝堅守的信念,彰顯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道德品格。
周呈芳幾十年如一日精心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退休后仍然潛心理論沃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周呈芳教授重歸校園,為青年學子講述黨史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讓更多青年會聚在真理的旗幟下,將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和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作為自己踐行入黨誓詞的光榮職責。
一代代內大人不忘初心,扎根北疆,砥礪前行,守望這片精神家園。“通過對黨史和校史的學習,我充分認識到新時代青年人的光榮使命,同時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更應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用實際行動踐行責任與擔當。”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郭榮說。
內蒙古大學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及時傳遞黨和國家對邊疆民族地區的親切關懷,從黨史學習中汲取紅色文化養分。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哲學學院團結實踐服務團前往包頭市九原區民族事務委員會,開展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務處民族預科班組織成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支教隊,前往錫林浩特市和赤峰市大板鎮,進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知識宣傳、輔導,為幫助當地學校更快更好地使用國家統編教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同時,內蒙古大學選樹宣傳各族師生先進典型,營造人人珍視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享受民族團結的良好氛圍,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精神營養,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共繪民族團結進步的同心圓,爭當民族團結進步的排頭兵。
3、活典型故事 厚植報國情懷
一聲誓言,一份承諾,一生堅守。內蒙古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青,發揚先輩勤奮鑽研的優良傳統,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進行科技攻關,努力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人員,也是一名黨員,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將個人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之中,將科研成果盡快產業化、社會化,更好地服務人民。”王青動情地說。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學校深入挖掘整理內大人科技報國故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弘揚植根北疆、科技報國的初心使命。
32年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內蒙古大學原校長旭日干成功培育我國首例、首批“試管綿羊、試管牛”。旭日干還主持創建了“生殖生物學及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培育出自治區首批體細胞克隆牛和轉基因體細胞克隆牛。“我們要傳承弘揚好老校長旭日干院士的崇高精神和治學思想風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向著更高目標守正進取、拼搏奮進。”內蒙古大學校長陳國慶說。
科教報國,薪火相傳。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服務社會能力,是一代代內大人的不懈追求。
長江學者、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光鵬說:“做科研真正要頂天立地,抓住機遇,我們要拿出態度、決心和目標。”用直徑十微米的針准確插入直徑一百微米的卵母細胞裡,抽出細胞核,針與鏡面接觸距離不到五微米。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李光鵬教授每天做近百次精密實驗,有一次腰扭傷了,也全然不顧地繼續工作。
2020年,李光鵬團隊攻克牛羊種質創新與繁育“卡脖子”核心技術,在特色優勢學科領域相繼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內蒙古大學結合學科優勢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努力做好“產、學、研、用”一體化,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提升高校解決技術難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聚力解決農牧區老百姓的心頭事。
內蒙古大學立項建設了“草原家畜種質創新與繁育基地”,同時還建立新型肉牛良種繁育聯合體,建成肉牛種畜繁育中心和萬頭肉牛標准化養殖基地﹔推廣應用克隆技術、超數排卵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帶動自治區草原生態畜牧產業升級﹔成立內蒙古草地健康中心,完成9億畝天然草原2萬多份土壤採集與測試和7個盟市6100余隻肉羊礦質營養健康體檢,創建草原礦質營養大數據,為全自治區24個重點畜牧旗出具“草原礦質營養體檢報告與提升建議”,幫助農牧區老百姓解決種地產量低、養畜成本高等“急難愁盼”的事。
“學好黨史必修課,篤定知信行合一。”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劉志彧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體內大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講話精神,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大學的重要指示精神相結合,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實效,奮力建設特色鮮明一流大學,真抓實干開新局,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 高平 本報見習記者 王瀟 本報通訊員 鄭力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