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
明理增信汲取力量 崇德力行開拓新局
近段時間以來,與黨史學習教育相關的海報,剛在貴州大學校園宣傳欄貼上沒多久,學校新購置的多本書籍,就送到了師生們的手中。
圍繞“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愛祖國、強貴大”,貴州大學黨史學習教育的各項內容一項接著一項,主題宣講一輪挨著一輪,理論成果一篇續著一篇。繪畫、詩詞誦讀、科研論壇、精品課程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呈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和輝煌成就,以及貴州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貴州大學作為貴州高等教育的“領頭雁”,圍繞地方發展主線,用學科鏈對接產業鏈,用人才鏈對接創新鏈,用知識鏈對接服務鏈,扎根貴州、服務貴州。
在辦學過程中,貴州大學充分發揮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和平台優勢,注重培育發展特色學科,聚力打好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和校農結合三套“組合拳”,不斷將理論性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
加快“雙一流”建設: 立足貴州服務貴州
溪山如黛,常沐春風,學府起黔中。
如果將花溪大學城看作一枚戒指,貴州大學就是戒指上亮眼的鑽石。乘著貴州快速發展的東風,這顆寶石的色澤愈發耀眼。
到2035年,學校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建成國內一流大學。植物保護學科建成世界一流學科,軟件工程等4-5個學科達到國內一流學科水平﹔
到2050年,與國家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同步,2-3個學科進入國際先進行列,10個左右學科進入國內一流行列,成為國際知名大學。
這是貴州大學定下的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的發展目標。目前,貴州大學共有世界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內一流建設學科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
“做強貴州大學”寫入了2021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這將進一步助推該校加快構筑人才高地、激發辦學活力,推進“雙一流”建設步伐。
在辦學過程中,該校根據貴州實際需求,專門開設了釀酒、煙草、茶葉等相關專業,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近年來,貴州大學利用加快建設“雙一流”的機遇,以“做強貴州大學”為目標,持續在深化人才機制改革、優化人才服務保障、加大培養政策支持等方面發力,廣聚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致力將學校打造成一個“聚才谷”。
大數據,已成為世界認識貴州的新名片。我國大數據領域首個也是當前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便坐落在貴州大學。
實驗室針對公共大數據中存在的聚而不通、缺乏實踐等痛點,著力突破其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問題,不斷滿足貴州等地大數據產業發展需求。
貴州大學正舉全校之力加快實驗室建設,並借此吸引和培養了一批大數據領域急缺高層次人才,已聘固定研究人員95名、客座及流動人員78人。
很多外省的優秀人才,也紛紛選擇入職貴州大學,從“貴漂”變成“貴定”。“人才興則貴大興,人才強則貴大強。貴州大學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4月23日,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在貴州首個人才日上說。
據悉,在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貴州大學獲批157項。其中,郝格非教授獲得1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科學基金項目,實現貴州高校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貴州大學已累計向社會輸出55萬名優秀畢業生。其中,大約70%的貴大學子,活躍在貴州省內的各行業各領域。
2021年4月,高校創新校地共建服務的典范——“科技小院”落地貴州。關嶺牛肉、榕江小香雞、遵義辣椒等11項,獲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聯盟(貴州)科技小院授牌。其中,貴州大學獲批建設9個。
中國農技協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表示,貴州11家“科技小院”有基礎、有產業、有技術,貴州大學作為貴州省首批創建“科技小院”的高校,希望能在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
按照相關要求,貴州大學派出了專業人才入駐“科技小院”,開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四零”服務(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指導農戶。
“圍繞黨史學習教育,貴州大學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不斷強化解決生產實踐中的技術問題和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服務貴州高質量發展。”宋寶安說。
對照標准找問題: 列出清單抓落實
明道濟世,見賢思齊,報國為民志氣同。
一直以來,貴州大學433個黨支部都堅持問題導向,積極“迎考”專題組織生活會。黨員們堅持刀刃向內,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
貴州大學各黨支部,會前認真學習,談心談話,聽取意見﹔會上查擺問題,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明確整改方向﹔會后制定整改措施,逐一整改落實。
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支部,會前組織各黨員之間談話交流,坦誠相見,了解情況。同時,帶著真誠接受師生“挑刺”,征求各類意見建議44條。
為增強黨性意識,貴州大學校醫院黨支部會前來到黎平會議會址開展活動,給全體成員上了一堂觀照內心的黨課。同時,對照革命先烈,認真審視自己。
學校各黨支部,堅持真開門、開大門,真聽意見、聽真意見,多途徑、多層面、多形式廣泛收集意見建議,積極為擂台“交鋒”熱好身、打好基礎。
實際上,貴州大學的專題組織生活會,辣味和火藥味十足。
精細化工研究開發中心教工黨支部相互批評:工作方法簡單,做事不夠認真,工作缺少主動性,有畏難情緒,擔當意識不強,有得過且過思想﹔部分學習過程走馬觀花,存在“把計劃當工作,把研究當落實”的情況,工作中隻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有時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會上,所有黨員們的自我批評直奔主題,見人見事見思想﹔相互批評坦誠相見、開門見山,達到了紅臉出汗、督促提升的效果。
在黨內,各成員之間沒身份和職務高低之分。在專題組織生活會上,各領導干部紛紛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大家均嚴格對照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圍繞履職盡責情況進行盤點檢視,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分析反思並明確整改措施。
全方位“會診式”把脈只是基礎,排毒治病才是目的。會后,貴州大學採用“清單式”的思路方法,有力推進工作。其中,以任務清單細化責任,以學習清單明確重點,以調研清單參謀輔政,以辦實事清單排憂解難,堅持問題導向,找准解決問題的著力點。
其中,動物科學系教工黨支部生豬產業團隊成員在張依裕教授的帶領下,深入黔西市中坪鎮沙旮村、洗玶村、良豐村進行調研,並開展了畜禽養殖技術培訓,涉及人數105人。此外,該團隊近兩個月來在黔西市開展技術服務100余次,推廣優質牧草2000余畝,解決養殖技術難題10個﹔該黨支部家禽產業團隊楊勝林教授,到三穗縣指導養鴨生產,並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復方大蒜提取物替代抗生素的成果應用於企業生產。
學校全體黨員紛紛表示,在工作實踐中要繼續不斷增強信仰、信念、信心,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要把黨史學習教育同推動具體工作結合起來、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為做強貴州大學盡一份力。
在王若飛故居,貴州大學數學和統計學院全體黨員重溫了入黨誓詞。“這次黨史學習教育,讓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連天的艱苦歲月,更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學院黨委書記楊輝說。
截至目前,貴州大學427個黨支部已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其余6個黨支部均為離退休黨支部,因老同志的身體、居住、疫情等方面原因暫未召開。
零距離+面對面: 打造宜教宜學校園
眺望萬千學子,江山處處旭日方東。
2021年,10522名畢業生邁出貴州大學的校門,踏上人生新征途。其中本科生7343人,研究生3179人。這些畢業生,為貴州的發展充實了人才隊伍。
就業是民生之本。自2020年9月啟動2021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后,貴州大學便舉措不斷:出台多項政策提供制度保障、聚合社會各方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投入專項經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等。同時,層層壓實責任,扎實推進。
針對家庭貧困畢業生,貴州大學建立了“一對一”幫扶制度,精准推廣就業崗位。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2021屆畢業生熊靜梅,通過學校舉行的現場招聘會,她在足不出校的情況下完成了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的簽約。
據悉,今年貴州大學共舉辦校園招聘會760場,提供就業崗位93158個﹔舉辦線上招聘會991場,提供就業崗位33026個﹔投入單列預算專項經費1000余萬元,設立科研助理、行政助理377名,全部完成教育部和省教育下達的各項政策性就業任務﹔投入專項經費3000余萬元,專門用於本科生強基固本改革和實施分類培養,推行“博學計劃”。
據統計,貴州大學2021屆本科畢業生研究生報考超過4000人、繼續深造率比去年提升近10個百分點。
截至目前,圍繞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實事,貴州大學共需辦理255件,已辦結159件。
“歡迎你來到貴州大學。”9月10日,貴州大學校黨委書記李建軍、黨委副書記令狐彩桃、副校長張大林一行,來到學生宿舍看望2021級身患疾病的新生楊竹。
家住鎮遠縣江古鎮的楊竹,從小就患上世界罕見的肌肉疾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他並沒有被病魔打倒,今年以高出理科一本線100分的優異成績,被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科類專業錄取。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楊竹隻能坐在輪椅上學習和生活。由於生活不能自理,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入校后,貴州大學幫助解決了楊竹父親陪讀期間的工作問題,以及楊竹的住宿、上課及康復治療等問題。
對學生提出的合理訴求,貴州大學非常重視並立行立改。“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學校學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落腳點,各單位一定要重視並認真落實同學們的合理訴求,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立行立改,發揚好‘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精神。”李建軍說。
今年6月,該校出台《貴州大學十件民生實事》:穩步提高教職工績效收入,同比增長15%以上﹔實驗室開放項目受益學生人時數較2020年平均提高20%以上﹔提升學生服務水平,有效降低后勤服務報修率,確保學生零投訴……
學生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在校內,貴州大學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解決師生的實際問題,而且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2021年第一季度,學校書記、校長信箱共收到郵件37封。相關工作人員,認真對待每一封來信,及時做好登記、轉呈、跟蹤等工作,回訪滿意度達97%。
小信箱裡,裝著大民生。它有效解決了師生關切的校醫院服務、網絡信息資源、校園商店規范管理、校園交通車等問題,架起了一座學校與師生間的連心橋。
現在已經是網絡支付時代了,學校能否開通線上繳納的通道?校園擺渡車路線站點不是很合理,能否優化一下,方便大家出行?寢室淋浴的空間比較小,而且數量少,希望學校能增加並延長熱水供應時間……
2021年6月23日,在貴州大學的會議室內,一問一答此起彼伏。一方是13名學生代表,另一方則是學校領導。上述建議和訴求,均得到了各方回應。
據悉,貴州大學“書記校長與我面對面”專場座談會,從2019年4月至今已舉辦了七期。學生們的建言獻策,既完善了學校管理,也解決了自身難題。
“貴州大學是我走向科學研究的起點,老師們發自內心的關懷愛護、一絲不苟地傳授知識,同學們無憂無慮的相處以及在學海中的自身努力,奠定了我投身祖國科研事業的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貴州大學優秀校友郝小江說。
溪山輝映黨旗紅: 新征程新作為
明德至善,博學篤行,大地貯潛龍。
2021年3月9日,李建軍帶隊赴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調研當地經果林發展、生態保護以及農村產業發展情況,並簽訂《校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學校將為黔西市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提供智力支持。
“貴州大學上接天線,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下接地氣,服務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貴州大學與黔西市開展校地合作,得天時、佔地利、聚人和。”李建軍說。
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曾是國家級貧困村。一窮二白,是老一輩人揮之不去的記憶。過去,很多村民喜歡種植傳統農作,收益很差,最終隻能背井離鄉外出謀生。
2015年,在貴州大學獼猴桃科研團隊、當地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支持下,全村4800余畝荒地全部種上了獼猴桃,並迅速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
莫飛旭、張竹竹等“博士村長”先后長期駐扎大洪村,從品種選擇到病虫害防控,從採摘貯藏到尋找銷路,他們親自手把手進行指導。現如今,果農人均年收入從4000元增加到了15390元,村裡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2017年啟動“博士村長”計劃以來,貴州大學共組織300余支“博士村長”隊伍、11300余人次深入到全省46個縣開展幫扶工作。
近年來,貴州省聚焦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對此,貴州大學也成立了相應的研究團隊。2021年1月至今,“博士村長”與12個產業專家團隊扶貧工作地點匹配,積極貢獻貴大力量。
全省多地農作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環節,貴州大學的各行業專家們,從不缺席。哪裡有技術難題,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在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高山村幫助群眾發展白蘿卜產業,在平塘縣大塘鎮勝安村給養殖戶講解實用技術,在鳳岡縣王家寨鎮高壩村為煙草培養害虫天敵……
這些專家學者,在貴州大地上寫下了一篇篇精彩紛呈的“論文”。“核桃專家”潘學軍在10年間,將赫章縣核桃種植面積從14萬畝增加到160余萬畝,產值從3億元增加至15億元﹔經過“獼猴桃大王”龍友華多年的努力,2019年,修文縣獼猴桃產業從原來8000多畝發展到16.7萬畝,年產值近20億元,居全國第四位,修文獼猴桃成為貴州獼猴桃產業領頭羊……
貴州大學“產業+專家+基地+博士村長”的模式,解開了當地經濟發展的一道道難題。“我們要加大知識鏈對接產業鏈的力度,把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作為科研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讓專家團隊圍著農民轉、帶著農民干、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賺。”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說。
除了農業,結合貴州省“十四五”期間對十大工業產業的發展要求,貴州大學組建了十個團隊,主動服務“四化”建設,為全省開啟新征程提供強有力支撐。2021年4月30日,貴州大學15名新選派和繼續駐村的第一書記,從校領導手中接過旗幟,不久后便趕往貞豐縣龍場鎮、小屯鎮、平街鄉等地。
“這次,我還是選擇龍場鎮對門山村。前兩年的駐村工作,讓我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很深的感情,我很清楚他們要什麼,以及自己該怎麼做。”陳勇說。
駐村干部再出發,是該校立足貴州、扎根貴州、服務貴州又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他們走出校門進入農門,從教書育人的師者變成了助力農村發展的實踐者,繼續在貴州大地上書寫鄉村振興事業的優秀“論文”,填寫貴大“答卷”。(潘曉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