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位刑法學博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銘暄——
用一生詮釋師者本色(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見到高銘暄教授,是不久前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師節表彰大會暨吳玉章師德師風大講堂啟動儀式上,93歲高齡的他為青年教師作首場講座。
兩個細節讓人感動。一是,16頁的手稿上滿是修改痕跡。高銘暄為了這次活動,前一夜改稿改到凌晨兩點,他說:“內容大致相同,但每次聽的人都不同,當然要重新整理。”另一個是,演講結束后高銘暄走下講台的第一句話是:“講了多久?沒超時吧?”“27分鐘,不多不少。”聽到回答,老人家的表情才輕鬆了起來。
小細節,大學者,獲得“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的高銘暄,其嚴謹和暖心讓人肅然起敬。
“推動法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上世紀50年代,我國著手起草新中國的第一部刑法。剛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留校任教的高銘暄,被選入刑法起草工作小組,一干就是25年。
25年,38稿,新中國終於有了第一部刑法。“通過!熱烈的掌聲響起!”1979年7月1日,刑法草案在人民大會堂表決通過時的場景,深深地刻進了高銘暄心裡。“當時興奮得很,1/4的人生就為這一件事!”進入工作小組時的小伙子轉眼已至中年。
之后的幾十年間,在他和眾多法律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刑事立法工作不斷發展、進步。高銘暄說:“推動法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如今,高銘暄仍然沒有停下腳步,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生態保護……他始終保持對新領域、新規范的敏感和關注。
“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
去年教師節,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邀請,高銘暄為新生講授了“開學第一課”。高銘暄一口氣講了3個多小時,他有太多的感悟想講給新生聽。
“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這句話是高銘暄多年的人生信條。高銘暄著有個人專著8部,主編或參編的著作有100多部,發表論文300多篇。他主編的《刑法學》至今都是刑法學專業學生的必讀書。
高銘暄認為,研究過程也是教學過程。他帶領學生完成了多部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他的學生既有活躍在學術界的法律大家,也有任職重要崗位的一線工作者。高銘暄說:“學生們回來看我時,說我的觀點對他們的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在與學生相處時,高銘暄的態度是包容而平等的。他常引用韓愈《師說》裡的一句話來形容他心中理想的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高銘暄向來鼓勵不同觀點,在他看來,學術離不開創新,學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味附和老師。
“作為一名學者,必須具有國際眼光、開放的思想和胸襟”
“作為一名學者,必須具有國際眼光、開放的思想和胸襟。”高銘暄深知學習國際法學對於更好地構建中國刑法學體系的重要性。他積極主張為國家培育國際化人才,為學生爭取學習機會,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國際學術界的學者。
80年代,高銘暄負責選拔國家教委公派出國的刑法學研究生,許多學生至今仍記得當年高銘暄的囑咐:“要博採眾長,學成歸國后,完善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馮軍就曾被導師高銘暄先后兩次送出國門。1996年在德國進修時,他收到了高銘暄從北京寄來的信,“馮軍,你學習勤奮,毅力又佳,當然還要繼續努力。我們很需要你這樣的人才。”這封信,馮軍一直保留至今。多年來,高銘暄為中國刑法學體系構建及刑法學國際交流所作的貢獻,受到了學界的認可。
如今,93歲的高銘暄依然忙碌。他堅持學習,經常在朋友圈“打卡”學英語﹔熱愛戲曲,作為京劇票友的他偶爾會在師生聯歡活動上亮一嗓子……這樣一位德高望重卻又平易近人的“人民教育家”,用一生詮釋著師者本色。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24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