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澱區積極盤活區域紅色資源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
紅色資源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海澱區不僅是歷史文化與創新文化的精華薈萃之地,也擁有眾多紅色遺存,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海澱區以“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為目標,注重盤活區域紅色資源,讓舊址遺跡成為黨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英烈模范成為黨史“教師”。今年以來,全區各類紅色資源場館共接待黨員干部群眾學習參觀近300萬人次。
海澱區充分挖掘利用區域紅色資源,高質量推進紅色教育,重點面向數量龐大的青少年群體,廣泛開展主題活動,制作紅色教育資源沙盤,組織中小學結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逐步建立大思政格局,交出了參與廣、品質高、形式活、特色鮮明的“海澱答卷”。
頂層設計
統籌用好紅色資源
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海澱區廣泛發動全區黨員干部群眾,走進13處入選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4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各類紅色資源場館,在學思踐悟黨史中砥礪初心使命。8月份,海澱區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關於進一步發揮海澱區紅色資源作用的通知》並下發全區,從挖掘紅色資源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突出紅色文化、打造實踐教學體系、推動紅色資源進校園、拓展輻射面、強化示范帶動、提升影響力、增強儀式感八個方面,引導和激勵黨員干部群眾不斷從黨的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澱區結合新時代特點,修訂完善管理辦法,建立常態化推薦機制,推出具有科技創新區域特色的申報標准體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充分調動各部門和駐區單位的積極性主動性,突破中央、市級單位和區屬單位的界限,統籌整合區域資源,打造“傳承紅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濃縮華夏文明,弘揚文化傳統”“譜寫奮斗史詩,激勵創新創造”等有特色、高品質的區域“愛國主義教育生態圈”。
海澱區從今年初開始,全面梳理區域紅色資源,制作推出“地圖+黨史”海澱紅色地圖,精選了22處重要紅色點位,打造“初心之旅”“抗戰之行”“趕考之路”三條主題紅色線路,全區黨員干部群眾圍繞三條主題線路積極開展紅色之旅,強化愛黨愛國情懷。
同頻共振
高質量推進紅色教育
線下方面,海澱區以“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為主要載體,持續開展各類特色鮮明的紅色教育活動。各單位充分運用紅色資源場館,就近就便開展體驗教學和主題黨日等活動,香山革命紀念館、雙清別墅、李大釗烈士陵園、圓明園“三一八烈士公墓”等眾多點位成為黨員干部群眾紅色打卡地。
高質量推進紅色主題展覽。坐落在李大釗烈士陵園的“不朽的功勛——李大釗生平事跡展”正式開放后,迅速成為全市、全區黨員干部群眾黨史學習教育的大課堂,兩個多月共接待500多批次、3萬多人次學習參觀。“黨旗飄揚——海澱區慶祝建黨100周年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專題展”“海澱區政法隊伍黨史展”“海澱檔案文獻中的紅色故事專題展”“海澱鎮史展”“中關村村史展”“上地開發建設30年專題展”等各類展覽陸續開放,為豐富紅色資源注入新的活力。
線上方面,創新科技優勢越來越多地融入紅色元素。小米、貝殼等高科技企業廣泛運用前沿技術,打造VR“紅色黨建內容資源庫”“紅色海澱VR行”等黨史學習平台,為黨史學習教育插上科技翅膀。舉辦“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雲直播、“科學大觀園”主題活動,邀請B站知名UP主,舉辦《奔跑吧科學》科學互動真人秀,廣泛傳播中關村前沿科技技術。
海澱區充分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富集優勢,積極創排舞劇《長城》、廣播劇《播火者》等文藝作品,展現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舉辦慶祝建黨百年專題特色展覽“威爾遜總統號上的愛國科學家”,講述鮑文奎、鄧稼先、趙忠堯等新中國科技事業奠基人和開拓者的故事。
同時,深化紅色資源的研究闡釋。精心編纂《中國共產黨北京市海澱區歷史》,全面系統地記述黨領導海澱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系統梳理總結“中關村精神”,深入研究闡釋新時代中關村精神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形式多樣
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
海澱區精准把握青少年群體特點,以“四進”“三融入”為主要抓手,開展紅色教育。引導黨史學習教育進思政課、進班隊會、進黨團校、進教育實踐活動,融入入團入隊和國旗下講話等儀式教育、融入黨史教育基地建設、融入各類宣傳陣地平台。組織全區中小學生參觀香山革命紀念地、李大釗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場館,通過老師引導、現場講解、參觀交流等方式,促進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先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7月份,海澱區教育黨校研發制作的紅色教育資源沙盤正式啟用,按照1:8000比例制作,包括紅色學校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和科教報國文化資源三類,成為海澱教育系統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依據和“立體地圖”。
開展了“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少年先鋒崗活動,全區60所學校近千名少先隊員在中國少年英雄紀念碑和西山無名英雄紀念碑前,用站先鋒崗的方式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推進“紅色志願行”主題活動,組織全區中小學校與轄區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結對開展志願服務、義務講解等活動。今年7月,海澱區第一批30所學校1500多名中小學生與10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結對,常態化開展“紅色心聲講百年黨史”志願講解,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值得一提的是,海澱區上線了“紅色學校黨建聯盟”,十一學校、育英學校、一零一中學、八一學校、六一幼兒院等13所紅色歷史悠久的中小學校、幼兒園串點成線,形成海澱教育黨建的品牌優勢和群體效應,將“盆景”聯合成“風景”。
協同推進
大思政格局逐步建立
上好用好新時代“大思政課”,將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與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海澱區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建立了內部貫通、市區聯動、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打通學段壁壘,成立全市第一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組”,設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培訓基地,建立大中小學一體化教師培養機制,研制學業標准,建立課程一體化設計、實施與評價的工作機制,在教研共享、師資培訓方面打通了“硬關節”,聯通了“軟組織”,大思政、大德育格局逐步建立,實現了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
海澱區廣泛開展“學起來、唱起來、講起來、做起來”教育活動。開展“跟著總書記學黨史”“校史裡的黨史”“紅領巾講紅色故事”等系列活動,征集“穿越時空的對話——寫給革命先烈的一封信”書信2萬余封,歌詠比賽、詩誦會、《唱支山歌給黨聽》在校園和網絡空間大力唱響主旋律,“音樂黨課”公開課走進學生家庭,名師大家微黨課、宣講會鮮活生動講述百年黨史,“紅色印記”欄目將“好好學習”題詞、“將帥語林”碑、“洛風將軍的軍裝”等紅色物件背后的故事廣泛傳播,青少年參與廣、品質高、形式活的黨史學習模式形成,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