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從革命之紅到發展之紅

牢記囑托謀發展 老區蘇區煥新顏

2021年08月19日09:19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今年暑假,梅州種植戶梁大叔坐上列車,去揭陽看望他的外孫。兩年前,一頭連著客家地區、一頭接著潮汕地區,途經梅州、揭陽、潮州3市的梅汕鐵路開通,結束了梅州不通高鐵的歷史,建立起老區連接外界的快速通道。而隨著時速350公裡的梅龍高鐵加快建設,今后梅州至廣州隻需1.5小時。

華南師范大學汕尾校區即將迎來2021年秋季首批本科生﹔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河源校區去年正式啟用﹔汕尾市深汕中心醫院門診啟動運營﹔廣東工業大學揭陽理工學院籌建工作加快推進……隨著一批高等院校和高水平醫院在老區蘇區所在地市布局建設,廣東將實現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三甲醫院地市全覆蓋。

推進老區蘇區全面振興,讓老區蘇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一直以來牽挂的大事。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東省委、省政府把老區蘇區工作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來抓,接續努力推動老區蘇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別是2019年5月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召開以來,各地各部門全力推動老區蘇區朝著“一年一變化、三年見到明顯成效、五年實現大的提升”目標邁進。

紅土地上煥新顏,老區蘇區振興再蓄力。從革命之紅到發展之紅,廣東正以實際行動,走出一條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新路。

銘記光輝歷史

汲取強大信仰力量

打開手機,掃描二維碼,啟動小程序……在梅州好萬家實業有限公司黨員活動室,黨員們用手機進入黨建學習誦讀平台,以全新的方式重溫黨史。

“我們打造有聲智慧黨建,就是要創新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好萬家黨支部書記溫麗芬介紹。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一段段戰火紛飛的革命歷史鮮活重現。在海陸豐,彭湃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梅州大埔,3000多名起義軍戰士浴血奮戰3天3夜,三河壩戰役為黨和中國革命保存、培養了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在惠州博羅羅浮山,建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指揮中心﹔在湛江徐聞燈樓角,打響了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第一槍……

回顧百年光輝歷程,曾經孕育了中國革命、哺育了黨和人民軍隊的老區蘇區,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作為中國大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廣東是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區域,也是華南抗戰的主戰場和華南解放的戰略基地。在這片承載著紅色記憶的熱土上,涌現出無數永載史冊的革命先輩,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得知講述汕頭秘密交通站的電影《暴風》即將上映,來自廣州的黨員陳女士特意去查找了那段史料,也對於汕頭隱秘戰線黨組織與敵人斗智斗勇、用鮮血和生命換取勝利的那段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她感慨道:“從革命傳統教育中得到了心靈的洗禮,更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

銘記光輝歷史,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信仰力量,可以匯聚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2019—2020年,省級財政新增一般公共預算補助395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69個老區蘇區縣(市、區)兩年合計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達4909億元。

如今,全省老區蘇區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發展基礎和條件明顯改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民生事業保障水平顯著提升、紅色文化廣泛弘揚,老區蘇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發展富民興村產業

探索創新發展之路

基礎設施的薄弱,是制約老區蘇區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此,廣東以超常規力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老區蘇區交通、電力、網絡、供水等條件實現了質的躍升,為加快振興發展夯實良好基礎。

梅汕高鐵開通,廣汕汕鐵路、龍梅龍鐵路加快建設,大廣高速、汕昆高速、韶贛高速、寧莞高速等建成通車﹔韶關機場軍民合用、湛江機場遷建等項目抓緊建設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潮州引韓濟饒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預計今年完工……2020年,我省建成老區蘇區高速公路項目5個,總裡程約843公裡,完成投資約1017億元。

大力發展產業,使老區蘇區農民富起來,是推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必經之路。

在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曲灘村義合精釀啤酒工廠,琥珀色的液體緩緩流動,從生產線出來的精釀啤酒色澤自然晶瑩,泡沫細膩。脫貧出列村曲灘村,在深圳市貿易促進委員會的對口幫扶下,投資80萬元建設啤酒工廠,僅憑這一個項目,每年就能給曲灘村集體資產帶來10萬元收入。下一步,義合精釀啤酒工廠還計劃結合當地旅游資源,打造“工業項目+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發展模式。

廣東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自2019年起設立老區蘇區發展專項獎補資金,2020年實施新一輪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對口幫扶協作,加快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探索老區蘇區創新發展新路子。梅州全力推動銅箔和高端印制電路板產業集群發展,2020年實現相關產值143.37億元﹔汕尾全力推進海上風電項目及海洋工程基地建設,打造全省、全國重要電力能源基地。

與此同時,廣東大力發展老區蘇區富民興村產業,具有嶺南特色的徐聞菠蘿、高州荔枝以及對蝦、生蚝等水產,從廣東走向全國老百姓的餐桌。大埔金柚、陸河青梅、潮安單叢、英德紅茶、龍門大米、陽春砂仁、郁南黃皮、翁源蘭花、和平獼猴桃、紫金藍塘豬等知名區域品牌越擦越亮。全省正在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

增進民生福祉

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老區蘇區是重點、也是難點。曾經,廣東省革命老區蘇區省定相對貧困村佔全省96%,相對貧困人口佔全省86.6%。廣東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上下硬功夫、實功夫,推動老區蘇區139.8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186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在汕頭市潮陽區橋陳村,當地嘗到了紅色文化與綠色資源緊密融合的甜頭:通過規劃紅色休閑旅游線路,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超32萬元收入,同時還將為村民提供不少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海豐縣海城鎮蓮花村以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帶動村民種茶葉和鄉村旅游業。“房子建得越來越好,村民的收入變得越來越高。”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溫烏喜笑顏開。

和橋陳村、蓮花村一樣,廣東老區蘇區精心發掘保護革命遺址,充分開發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在傳承紅色基因中開發文化經濟價值,讓紅色精神展現恆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廣東始終把老區蘇區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從老區蘇區群眾最期盼的地方做起,切實加大財政保障力度,省財政全額免除重點老區9項基本公共服務地方支出責任,補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短板,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老區蘇區振興,人才支撐是關鍵。在汕尾陸豐市金廂鎮“粵菜師傅”金廂海景灣特色培訓點,新鮮出爐的特色小吃擺放了整整幾桌。一道道美食,出自一位位粵菜師傅之手。陸豐將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納入“十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建立了2個“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3個鄉村特色培訓點,預計帶動上千人就業。

精神永放光芒,初心照耀未來。新的征程上,廣東將堅持不忘初心、飲水思源,堅定信心、奮發有為,推動老區蘇區走好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之路,與全國全省一道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大步邁進。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吳哲)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