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 接力傳遞信仰火炬
——復旦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書寫鑄魂育人新篇章
日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陸一歆等百名新入黨的同學齊聚《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在新落成的陳望道先生雕塑前,面朝黨旗庄嚴宣誓。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更堅定了我們加入黨組織的信念,鼓舞著我們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宣誓儀式后,陸一歆說。
這是一場跨越百年的傳承——意味著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意味著信仰的火炬接力傳遞,永不熄滅。
信從何來?行當何往?百年黨史就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復旦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把立德樹人的根扎得更深,讓教育報國、創新強國的枝葉生長更盛,以“黨旗領航·鑄魂育人”項目為抓手,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緊扣時代主旋律、打造育人大課堂、搭建奮斗大舞台,面向新百年書寫鑄魂育人新篇章。
打造紅色基因“傳承鏈”
走進復旦大學邯鄲路校區新落成的“烈士紀念雕塑及紀念廣場”,雕塑左側,鐫刻著52位復旦英烈姓名﹔右側一張張朝氣蓬勃的青春面龐,勾勒出烈士學生時代的形象。據不完全統計,復旦師生校友中,登記在冊的烈士有52位,其中重慶紅岩革命烈士就有10位。
在校區另一側,三棟小樓以嶄新面貌正式開放。修繕一新的蘇步青舊居、談家楨(陳建功)舊居,與《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交相輝映,將信仰、愛國、科學融為一體,構成“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筑群”。這裡曾居住過多位名師大家,星光熠熠,如今被打造為展現復旦學脈、承載復旦精神、豐富復旦文化、凝聚復旦力量的重要場域。
如何將豐富的紅色資源用活用好,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彰顯時代力量?復旦大學深入推進“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工程,積極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場域,廣泛拓展紅色文化育人載體,讓校內外紅色教育基地成為“教室”,讓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教材”,讓感人的先輩模范成為“教師”。
12卷、400余萬字的《陳望道文存全編》出版,吸納近十年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新收集文獻超過100萬字﹔
電影《望道》殺青,生動呈現100年前以陳望道為代表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群像,真切演繹“家國情懷從來都是中國青年的文化基因”這一命題﹔
展現復旦先賢、時代楷模報國奉獻精神的原創話劇《謝希德》《種子天堂》和展現400多位上醫兒女西遷創建重慶醫學院的原創話劇《我們的西遷》上演,“偉大征程”交響音樂會、“印記初心”大眾篆刻作品展、“重走黨史歷程,定格百年瞬間”紅色攝影創作展覽、黨史演講比賽等活動紛紛開展……
“在黨史故事搜集和講述過程中,我更加認識到建黨歷程之坎坷艱辛、共產黨人之堅毅無畏、中國青年之愛國赤誠。”在“黨史故事我來講,紅色精神我來傳”復旦大學本科生學黨史、講微黨課活動中,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學生林潤兒以微黨課編導和主講人的身份,參與8期線上微黨課的制作。
申報項目174項,覆蓋34個本科生黨支部、238人次……依托學生黨支部、黨章學習小組,遴選孵化100個重點項目,在復旦大學,豐富多樣的思政教育資源圖譜正在形成。復旦學子共建資源庫,打造紅色基因“傳承鏈”,將歷史資源轉化為生動活潑的教育項目,並通過互聯網面向社會廣泛傳播,實現育人資源的數字化、移動化,促進共建共享。
形成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雁陣”
“中國道路的百年探索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共產黨謀求民族復興的理念和實踐”“中國共產黨百年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歷史邏輯”……40多個主題,涵蓋百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波瀾壯闊奮斗歷程的多個方面,與學校立德樹人的使命緊密結合。這些主題的宣講人,是復旦大學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成員。
復旦大學黨委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發揮好學校學科綜合優勢,組織各學科領域專家,對全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校黨委書記任宣講團團長,黨員校領導、校“兩大工程”專家、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和宣講工作的專家學者、黨史研究專家、離退休老黨員同志等加入其中,目前已宣講60余場。
走在黨史宣講一線的並不隻有專家學者,青年學子們也在宣講中深學、在服務中引領。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更加激勵我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做好講解工作,做一名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積極傳播者、堅定踐行者。”材料科學系博士生左宗正,是“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的一員。7月1日,他作為學校2021年新發展黨員在天安門廣場現場觀禮,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從館內走向館外,從線下走向線上,從校內走向校外,從單一形式轉向多種形式,自成立以來,“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累計服務參觀者超7.5萬人次。為向外國參觀者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還聯合學校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開發多語種宣講服務,已完成英、日、德、法、西、韓6個外國語種的講解稿翻譯,並完成了試講工作,即將正式推出。
分眾服務、分類講解,提高講解的針對性、感染力,是這支黨員志願服務隊的追求。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一年多來,隊伍持續提升引領力,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爭做先鋒,形成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雁陣”,帶動全校學生深入學習黨史,做“宣言精神”忠實傳人。
隊員們走上教育部百年高校“四史”學習聯合講壇,宣講建黨故事﹔投身“千名黨員下基層”社會實踐、“重走長征路”紅色尋訪活動﹔參與組織“支部書記帶你雲游紅色地標”活動,形成近10萬字的百個地標講解稿﹔56名學生隊員中,有33名隊員未來的職業選擇是成為基層選調生……一支隊伍豎起一面旗幟,在校黨委指導下建立的“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黨支部,正持續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學以致用,以學促行
近半年來,復旦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環境有了不少變化:
網上辦事大廳升級,電子簽章平台試運行,學生電子學籍証明應用上線﹔
“復旦大學上海公共交通聯名卡”開通,手機輕輕一碰,就能輕鬆實現進校門、坐班車、食堂就餐、校醫院就診等功能,還能在上海坐公交、地鐵、輪渡﹔
總面積28800平方米的江灣校區綜合體育館開館,教學、活動都有了專業舒適的好去處……
學黨史、踐承諾、見行動。與此同時,制約學校改革發展的難題怎麼解決?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事業怎麼推動?
以國家需求、師生期盼為准繩,著力當前、著眼長遠,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復旦大學聚力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十四五”高水平起步開局、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的硬實舉措,以高質量學習教育成果促進立德樹人、“雙一流”建設和治理現代化,引領保障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改革發展謀實招”“‘三全育人’出實效”“科研攻關創實績”“咨政為民獻實策”“救死扶傷建實功”“報國成才求實學”“服務師生增實惠”,七類實踐活動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校師生員工、醫務人員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在雲南永平,復旦大學挂職干部走在田間地頭,和當地干部群眾一道探索,怎麼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如何更充分運用科技手段發揮產業優勢。鄉村振興路上,繼續攜手奮斗。
在寧夏西吉、貴州息烽、新疆拜城、雲南永平、四川喜德與青海玉樹,研究生支教團建起復旦“第七教學樓”。22年奉獻西部教育事業的接力仍在繼續,第23屆支教團隊員整裝待發,續寫播種希望的“山海情”。
在陝西寶雞的鄉村,博士生醫療服務團匯集復旦大學附屬醫院十余個優勢科室的專業力量,免費接診1000余人次。27年來,他們“真情暖心,造血連心,醫德育心”,把優質的醫療義診服務,帶到最需要的地方。
在河北、福建、甘肅,“百年復興路 時代新長征”教師專項社會實踐團讓實踐成果深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鮮活的教學科研內容,內化為育人的行動自覺。
在上海,280名學子組成“人民城市”青春實踐團,走進基層,前往各區委辦局和街道探究“人民城市”建設之道。“社區工作要講究‘三個一’:給群眾做得多一點、比群眾走得快一步、為群眾想得細一些。”在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擔任兼職團工委副書記的向橄葉子在挂職中感觸頗深。
學以致用、以學促行。踏上新征程,復旦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把“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的教誨囑托化為立德樹人的切實行動,引領師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志氣、骨氣、底氣,不負韶華、不負期望。
(本報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本報通訊員 李沁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