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延安精神 我們的傳家寶

2021年08月11日08:31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精神解碼──革命聖地孕育的精神瑰寶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延安,是革命聖地,是革命者的精神家園。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時期,延安成為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從1935年到1948年,在延安13年的崢嶸歲月中,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和方針,在領導全民抗戰中成為中流砥柱﹔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粉碎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中國共產黨人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百煉成鋼。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偉大的延安精神。

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核心內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精神瑰寶,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未來奮斗中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強大精神動力。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准前進的方向。

斗轉星移,時光流轉,中共中央離開延安已有70余年,而延安精神卻一直伴隨著延河水,超越了時空,散發著光芒。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當時成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戰的強大精神力量,而且在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精神支撐和引領作用。

精神尋訪──汲取和傳承 賡續紅色基因

一、汲取

8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和有識之士奔赴延安,他們懷著“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堅定信念,排除千難萬險來延安尋求救國真理。

今天,一批又一批充滿朝氣的大學生踏上這片熱土,重溫那段革命的歲月,從先輩們的青春裡汲取人生力量。

7月9日凌晨1時45分從天津站出發,經過13個小時的長途奔波,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14名師生抵達延安,開啟了為期4天的“賡續紅色基因 青春與黨同行”延安精神研學實踐之旅。

寶塔山、楊家嶺、梁家河、棗園……這些教科書上閃亮的名字,一一映入學生們的眼帘。“對於學生們而言,延安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她無數次出現在歷史課本、影視劇裡,但是當他們第一次真正身處延安,觸摸每一片厚重堅實的土地,走過革命先驅們的舊居和窯洞,感受到的收獲,比文字中得到的更濃烈、更厚重。”此次研學實踐之旅的帶隊老師、大學生輔導員於世川深有感觸。

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並寫入黨章,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的歷史性轉折。

如今,在中共七大會址,環顧會場裡依舊鮮艷的黨旗,簡朴的條桌木椅,毛澤東親筆題寫的“同心同德”4個大字默默講述著中國共產黨人留在延安的精神力量。

“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2019級物流管理與工程專業本科生曹婷婷的內心無法平靜,“雖然在來之前,我們已經做了很認真的‘預習’,但是現場的感受,這種沉浸式學習的體驗,是最深刻的。”短短幾天的研學,讓她對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面對一孔孔土窯洞,以及整齊擺放的老一輩領導人簡朴的生活用具,同學們百感交集,就是在這昏暗的窯洞裡,毛澤東完成了著名的《紀念白求恩》等40余篇著作,寫出了《論持久戰》的光輝著作,撥開了籠罩在國人心頭的陰雲,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在教科書裡,我了解到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克服武器裝備落后、糧草短缺,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不得不說是偉大的奇跡。到了延安,我深刻領悟到,與其說這是個奇跡,不如說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贏得了勝利!”2019級工程造價專業本科生葉詩雨說。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當代價值和積極意義。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延安精神的內涵,但知識的意義在於傳播,深入弘揚延安精神是一個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2019級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李浩毓表示。

二、傳承

夏日驕陽如火。

在西青區第六埠村延安精神宣傳教育基地,一場以“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全力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正在火熱進行,開國元勛、老紅軍、老延安的后代聚集一堂,為大家講述先輩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故事。

同樣火熱的場面,也出現在薊州區羅庄子鎮旱店子村。紅延頌宣傳教育基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中小學生。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宣講團為小營員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微隊課,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

這樣的場面,對於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寶鐘來說很平常,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成立32年,共發展基層研究會、研究小組和宣傳教育基地130余個,每年宣講近千場,觀眾突破10萬人。2017年,研究會創建了“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微信平台”,開設了延安精神大講堂、書畫作品、宣講動態、紅色回憶等多個專欄。

“研究會最初的創建者是幾位老紅軍、老延安,如張思德的戰友朱旭明、周恩來的衛士李學文、參加過保衛西柏坡和奇襲白虎團戰斗的老戰士於勤凱、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吳炯(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的原型),還有受到毛主席七次接見的全國特等勞動模范張士珍等。”祝寶鐘說,32年來,一些老紅軍、老八路、老干部相繼去世了,越來越多的老紅軍、老延安的后代上崗,這些年來,研究會經歷多次新老更替,但宗旨一直沒變,那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努力弘揚延安精神。

紅軍后代張建華,其父親張有才1927年參加紅軍,隨中央警衛團長征到達陝北。從2006年起,張建華多次撰寫紀念紅軍、紀念父輩長征的文章。2021年2月,研究會增補她為宣講團副秘書長,5個月的時間,她先后到社區、農村、學校宣講12次,還動員多名紅軍后代撰寫父輩長征中的故事。

研究會副會長、宣講團常務副團長谷梅,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正式代表谷雲亭的女兒,多年來,她不斷挖掘整理父母口述內容,通過一個個令人感動的紅色故事,宣傳踐行延安精神。“我的父親母親在延安時親眼目睹毛澤東同志種菜、周恩來同志紡線,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共產黨人,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谷梅說,“這些年,我們一直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延安精神研究會,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開門辦會,始終瞄准老百姓的需求、面向基層,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

近年來,研究會也在不斷探索新的宣傳方式,不斷擴大延安精神的影響力。金亭沙畫創始人王金亭1999年從天津鋼廠下崗,自強不息的他從事沙畫藝術創作,作品曾被外交部指定為國禮,贈送外國使節。作品題材涉及革命導師、老一輩革命家畫像和延安寶塔山風光等。今年初,研究會為其工作室挂牌,成為藝術領域的“延安精神宣傳教育基地”。今年,該工作室多次舉辦特色黨日活動,上半年接待2000余人學習參觀。

退休民政干部、紅軍后代姜建軍是研究會宣講團副團長,在父親去世后,他有了更強烈的使命感。這些年,他一直在挖掘並整理自己家的家風,他發現,父輩那一代人,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共同點,其中之一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精神是我們的傳家寶,不僅要繼承,更要發揚。父輩不在了,但我們要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

同一片歷史天空下── 天津 敵后抗日武裝發展壯大

盧溝橋事變后,天津的形勢十分危急。1937年7月29日,天津保衛戰打響,成為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大規模對日主動出擊的第一戰。

同年11月,中共河北省委在天津成立了黨的統一戰線組織──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在團結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津也由此成為指揮冀東暴動的中心。

抗日戰爭時期,天津郊縣活躍著許多抗日游擊武裝。他們以靈活機動的戰法,為配合八路軍主力打擊日本侵略軍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活躍在天津南部的津南支隊,這支隊伍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開展抗日斗爭,他們發動群眾破壞敵人的道路運輸、懲治漢奸,有步驟地向子牙河、靜海縣城及獨流鎮周圍的敵佔區深入。

盤山抗日游擊根據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它的創建與發展,是根據黨中央關於建立冀東游擊根據地的指示決定的。盤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創建,不僅開創了冀東西部抗日游擊戰爭的新局面,還在支援與配合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取得抗戰勝利,天津人民作出了巨大犧牲。據有關材料統計,僅薊縣(今薊州區)就有20390名群眾英勇犧牲,糧食損失2.2346億公斤,房屋損失15760多間。

在天津薊縣、寶坻、武清、寧河等地區,隨著抗日聯合縣政權的建立,一些區縣抗日武裝主動出擊,打擊日偽軍,建立游擊根據地,給天津日偽軍以強烈震懾,鼓舞了天津人民的抗日信心,為大反攻的到來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5年8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下達大反攻命令。冀熱遼軍區主要負責奪取塘沽、天津,並肅清境內偽軍。8月12日,大反攻作戰開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戰敗,我們國內的階段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值此歷史關頭,國共兩黨進行了重慶談判,國民黨通過戰爭來削弱和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圖暴露無遺。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解放戰爭由此開始。

天津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此積極投身到解放戰爭的洪流中。(本組撰文 本報記者 張立平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