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

——繼承發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譜寫丹東振興發展新篇章

2021年07月19日10:52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敵人是侵略者,侵略者必敗這是歷史的規律,我們是革命者,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就是我們當時最堅定的信念……”89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韓德彩接受記者採訪時語氣鏗鏘。

為繼承和發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丹東市搶救性攝制播發抗美援朝口述歷史大型系列紀錄片《銘記》,線上線下同步推出。參與拍攝的丹東廣播電視台記者張平說:“老英雄韓德彩雖然年事已高,但在回憶那段光輝歷史時,滿腔熱忱,意氣風發,用兩架飛機模型給我比畫著,仿佛又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當年戰斗時的場景。”

依托抗美援朝紀念館講好抗美援朝故事,對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進行保護與開發利用……這是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最直接最生動的教材。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丹東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利用豐富深厚的抗美援朝紅色資源優勢,推動其釋放更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堅守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力量,奮力譜寫丹東振興發展新篇章。

搶救,為了銘記

“可把你們等來了,再晚就來不及了!”韓德彩見到記者就急切地說了好幾遍這句話,“我現在的身體不行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張平聽了之后心裡特別酸楚,她能感受到老人家的這種心情,更體會到對抗美援朝老戰士進行“搶救性”採訪的重要意義。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由丹東市委宣傳部策劃,組織丹東廣播電視台、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大型系列紀錄片《銘記》,以“尋找最可愛的人”“講述最可愛的人”“學習最可愛的人”為主線,重點採訪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和支前模范等,通過親歷者的講述,幫助我們全面了解、永遠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銘記》攝制團隊從2020年6月開始集中採訪,輾轉8個省區、20個市、近60個縣(區),行程超過10萬公裡,到目前完成採訪230余人。

“到今年‘七一’,我個人已經採訪了正好100位抗美援朝老戰士,他們中最年輕的84歲,年齡最高的102歲。”回想採訪歷程,張平感觸頗深。

這項採訪不同於一般的人物專訪,這是在完成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進行搶救式採訪,同行軍打仗一樣,要爭分奪秒,“深知這項任務的重要性,我真的是每天在和時間賽跑,力所能及地爭取多採訪一些抗美援朝老戰士。”

老英雄們給攝制組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副政委呂品今年96歲了,他克服病痛給記者講述了“血戰白雲山”的十一個晝夜。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家人和干休所的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狀況,讓他休息,他說要把這段戰斗經歷講完。

呂品重點講了戰士高喜有。“陣地上就剩下高喜有一個人,他竟打退敵人四次沖鋒,守住了陣地,但他卻在后來參加的白雲山戰斗中犧牲了。”說到這,呂品哽咽了。

呂品足足講了兩個多小時,還給記者看了很多他留存的資料。最后,他提筆寫下“白雲山團旗光輝是英雄們血染紅”,正如那期標題為“白雲山團旗血染成”的《銘記》紀錄片的片尾,選用了《英雄兒女》主題歌中的一段:“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一位位平凡而偉大的老戰士講述當年的戰斗歷程,為人們呈現出真實的歷史,讓人們更感動於當年英雄的情懷與擔當,更從中汲取勇於擔當、勇往直前、勇於勝利的力量。

回望歷史,我們不能止於感動。我們還應從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前行動能,時刻銘記“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踏踏實實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挖掘,為了奮進

抗美援朝戰爭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鍛造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可以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澱和釋放,在緊急關頭、關鍵時刻則會爆發出磅礡偉力。

丹東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出征地和抗美援朝戰爭大后方的最前沿,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犧牲和特殊貢獻,贏得了“英雄城市”的贊譽。

丹東市將新時代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與貫徹落實“兩個綱要”結合起來,與弘揚丹東大梨樹村實干苦干巧干的“干”字精神結合起來,努力把紅色基因充分挖掘出來、講述開來、傳承下去,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繼續前進。

坐落在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重要的城市名片,也是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丹東市依托抗美援朝紀念館,講好抗美援朝故事,傳承好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講解員不光是一份工作,我覺得更是一種使命。”伴隨著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裴亞男聲情並茂的講解,參觀者重溫那段光輝的紅色歷史。抗美援朝紀念館重新開館,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裴亞男講解的紅色歷史讓老戰士在回憶中熱淚盈眶,讓小學生在學習中心潮澎湃,更讓抗美援朝戰爭親歷者的后人們,在她的講解中感受到先輩的英勇無畏精神。

抗美援朝紀念館現有講解員22人,為了讓講解員更好地發揮作用,丹東市採取3項務實舉措,努力讓講解員成為受人尊重的“紅色故事的精彩講述者、紅色精神的生動詮釋者和紅色基因的堅定傳承者”。

丹東市在積極努力提高講解員薪酬待遇的同時,拓寬講解員選用渠道,對現有的優秀講解員,擬通過專項擇優直接招聘為事業身份人員的方式依規聘用一批,並形成制度長期堅持,同時加大招聘力度,通過勞務派遣等方式增加講解員數量。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提升講解員素質,強化專業培訓,讓每名講解員都講政治、會講解、擅研究,讓講解員隊伍成為抗美援朝紀念館的亮麗名片。

深挖紅色基因地域特色,丹東市把紅色資源用好用活。為了保護好紅色資源,丹東市全面摸排、整理形成《丹東市抗美援朝戰爭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名錄》,制作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標志銘牌,制定管理辦法,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做好保護利用工作。丹東正在對抗美援朝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進行全口徑統計,目前已經登記123個,並逐一制作標志銘牌。在繼續做好考察、統計的基礎上,丹東市將按照“一遺址一方案”的原則,認真做好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

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不可磨滅的,具有穿越時空、催人奮進的永恆力量,關鍵是與時俱進,不斷擦亮精神的時代光芒。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代丹東人民奮勇向前。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

學習,為了務實

丹東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丹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並留下了深刻的革命烙印。

紅色資源是最鮮活、最珍貴的黨史教材。今年以來,全市各黨史教育基地充分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保護和利用抗美援朝紅色資源,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成為黨員干部和群眾了解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強化黨性鍛煉的重要載體平台。

3月17日,丹東市召開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制定《在全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施方案》,重點對用好抗美援朝紅色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作出安排部署,積極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

3月23日,丹東抗美援朝精神培訓學院正式成立。該學院以“傳承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培養造就優秀干部隊伍”為主要辦學宗旨,將丹東紅色資源與全市干部教育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制定《關於用好丹東抗美援朝紅色資源加強黨員黨性教育的實施意見》,把學習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專題讀書班、基層黨組織學習教育、專題培訓、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等,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高質量、有特色、務實效。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來到鴨綠江邊,站在鴨綠江斷橋旁,伴隨著雄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人們仿佛聽到了當年戰斗的號角、炮火的轟鳴。跟著鴨綠江斷橋上的LED大屏,人們可以更直觀地回顧抗美援朝戰爭歷史。

丹東市充分利用鴨綠江斷橋這一紅色資源,通過播放歷史影像資料、革命歌曲,並充實志願者講解員隊伍,拓寬線上宣傳渠道,更好地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資源。讓紅色歷史深植廣大黨員干部心中,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學史以明智,鑒往而知來。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丹東市推出了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河口斷橋、志願軍公園“一館兩橋一園”實地教學線路,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生動教材,激勵更多黨員、干部銘記英雄歷史,堅守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本報記者 王盧莎)

(責編:王子鋒、閆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