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紅色資源成黨史學習教育最好載體
來自北京的周曉新等人想到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明德路的毛澤民故居參觀,但當他們抵達故居時卻被告知預約已排到9月中下旬,他們因為沒有提前預約,最終隻能遺憾離開。
4月底開行的“烏魯木齊號”紅色旅游大巴,推出弘揚“長征精神”之旅、學黨史頌黨恩之旅、看“迪化百年巨變”之旅等8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活動一經推出,就深受市民和游客歡迎,團隊報名已排至8月中下旬。
在中國共產黨帶領新疆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偉大征程中,天山南北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積澱形成了眾多革命文物資源。新疆已公布首批革命文物101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10177件、紅色資源點225處、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2處。正在深入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中,新疆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讓紅色景點成為黨史教室,讓革命文物成為生動教材。
6月12日,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講解員麥提拜爾·麥麥提向參觀者透露了一個好消息,歷經3年建設和陳列布展,紀念館新館即將開館。新館不僅有著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還有了現代化的多媒體展陳方式。以新館開放為契機,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將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四大紀念館等場館聯合舉辦“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啟航——中國共產黨早期在上海史跡展”等專題展,目的就是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讓歷史和現實更好結合起來,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隨著6月中旬獨庫公路的開通,位於新疆伊犁的喬爾瑪烈士陵園經過改造提升后,再一次成為大家瞻仰英烈的首選之地。這裡安葬著為修建獨庫公路犧牲的168位筑路官兵,他們用青春與熱血筑就了這條傳奇的公路,譜寫了一曲曲英雄戰歌。
尼勒克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龔秀琴說:“我們於4月底就啟動了喬爾瑪紅色旅游服務區項目工程建設。項目將對老兵驛站功能區的兩層樓共705平方米進行提升改造。建成后,這裡將成為獨庫公路的打卡地和自駕游精品旅游線路的首選驛站。”
克拉瑪依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小三介紹,今年他們策劃推出了“從黑油山走來——新疆油田特展”“克一號井”及“三八女子鑽井隊”等專題展覽,積極推進“黑油山地窖展陳”升級改造,就是想通過這些紅色旅游景區,持續深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用更生動鮮活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
在毛澤民烈士辦公室及宿舍故址陳列展覽改造提升過程中,毛澤民故居紀念館從上海影像館購買了毛澤民烈士1941年擔任新疆財政廳副廳長、代廳長期間,在新疆發行公債大會上的演講鏡頭。這是毛澤民烈士唯一的現存影視資料,彌足珍貴。
位於阿拉爾市的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展陳設備部負責人管宇說:“預約6月、7月參觀的大中小學校特別多。我們去年建成了150平方米的智能影院,可播放三五九旅歷史、紅軍長征歷史、凱歌進新疆等不同主題的宣傳片。這些宣傳片都是用3D技術制作的,很受年輕人的歡迎。”他們還和石河子大學簽約建立“兵團育人”實踐教育基地,定期舉辦紅色教育活動。
港中旅國際新疆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明瑛說:“我們每3天發1班‘烏魯木齊號’旅游大巴,前往毛澤民故居等紅色旅游景區(點)游覽,游客較2019年增長超300%。”
燈光打在舞台上,一把鐵鍬、一個竹籃、一輛三輪車、一張小板凳,王成幫扛著鐵鍬,透過漫漫黃沙,眺望遠方……6月5日,大型原創舞台劇《我叫王成幫》在庫爾勒市首演,現場座無虛席。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時而掌聲雷動,時而靜默無聲,觀眾隨著劇情而情緒起伏。“王爺爺太厲害了,在庫爾勒市堅持義務栽樹育苗這麼多年,腰椎斷裂、癌症都沒有把他打倒。我們要以王爺爺為榜樣。”華山中學二年級學生杜欣桐說,舞台劇讓她看到了一位85歲老黨員對初心和使命的踐行。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庫爾勒市先后打造了庫爾勒市黨史館、十八團渠紀念碑等6個市級紅色教育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黨性教育資源鏈,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參觀者。
哈密市以紅色資源+文藝創作為模式,推出了電視紀錄片《伊吾四十天保衛戰》、10集電視專題片《紅色足跡》、紅色文旅舞台劇《軍功馬》、創作紀實文學《尋找吳小牛》、編排歌舞劇《紅色東天山》、歌舞晚會《百年長歌》等一批紅色文藝精品,讓百年黨史可感、可親、可近,從而春風化雨、觸動心靈。
一段段紅色記憶生動可感,不斷增強著紅色景點景區的影響力、感召力,於無形中給人以精神洗禮和深刻啟示。每一處紅色景點、每一件紅色文物,都蘊含著動人的故事,承載著偉大的革命精神。傳承好其中蘊含的紅色基因,就要建好用好紅色陣地、豐富學習教育形式,讓人們重溫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傳統、堅定理想信念。
新疆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侯漢敏表示,新疆文旅(文物)系統將系統規劃“十四五”期間革命文物和紅色旅游工作,全面加強革命文物的連片保護、整體展示,用好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加大紅色講解員隊伍建設,推動革命文物工作開創新局面。(本報記者 王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