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續趕考再出發
——河北革命老區採訪記
河北是一片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平山縣西柏坡,我們黨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阜平縣,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誕生之地,曾是晉察冀邊區的抗戰領導中心。這兩個革命老區見証了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也譜寫出革命老區奮力脫貧、共建小康的時代新曲。
抗日戰爭時期,平山縣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犧牲和貢獻。許多黨的文藝團體在此戰斗生活,創作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於平山縣西柏坡鎮北庄村。
“《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在北庄村落地、生根,一直傳承到今天。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北庄村黨支部書記封紅卷感慨地說,“脫貧攻堅勝利之后,我們一直想給習近平總書記‘報報喜’,所以今年年初的時候,全村24名黨員給總書記寫了封信,匯報這些年來的發展情況。”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庄村全體黨員回信勉勵他們繼續把鄉親們更好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封紅卷說,北庄村是水庫移民村,人均不到二分地,加上是水源保護地,搞不了養殖,也建不了工程,但紅色資源豐富,所以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就成了當地最好的選擇。“我們計劃將村裡的紅色資源,比如研學基地、《團結就是力量》主題展館等,融入毗鄰的西柏坡景區內。這樣一來,游客去完西柏坡,就可以到我們村參觀。有了商機,村民就能通過開農家院、民宿來提高收入。”封紅卷說。
僅有313人的北庄村是個小山村,常住人口中多半是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孩子。為解決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也能多一份收入,北庄村去年建了個扶貧車間。“車間已經基本竣工了,現在正培訓著工人呢。”封紅卷透露。
走進阜平縣史家寨鄉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史家寨新區,隻見成排的樓房干淨整齊,寬敞的水泥路平整,村民們在家門口談笑風生。史家寨鄉黨委書記賈琇清介紹,史家寨新區分為史家寨、廟台兩個片區,2016年正式動工,共安置周邊村民1138戶4299人。
為了更好地幫助群眾搬遷入住,史家寨鄉黨委實行村干部包片、黨員包戶的工作模式,多次組織黨員深入包戶群眾家中,教他們使用電器、天然氣、電梯等生活設施。賈琇清說:“每個黨員包3到5戶,如果發現村民在搬遷入住過程中存在問題,可以隨時向包片村干部反饋,再由村干部及時聯系鄉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解決。”
“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平山縣崗南鎮李家庄村第一書記侯霄冰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記在心裡。
侯霄冰是中央統戰部挂職干部,自2019年7月到李家庄村挂職以來,他一直奔走在扶貧一線。“李家庄雖然已經脫貧了,但部分特別困難的群眾仍然存在返貧風險,如何使他們的收入更有保障,是我經常想的一個問題。”侯霄冰說。
2020年底,在當地旅游產業的帶動下,侯霄冰等村兩委干部決定把村內閑置的窯洞利用起來,開發扶貧超市,並實行“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銷售平山特色農產品,由村集體將售賣所得的收益進行分紅,用以持續幫扶易返貧戶等困難群體,為他們提供兜底保障。
位於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駱駝灣村曾是特困山村,土地貧瘠,交通不便。2012年,村內人均可支配收入隻有950元,貧困發生率高達79%。
近年來,駱駝灣村的干部群眾牢記囑托,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逐漸發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扶貧產業,在200畝荒山上建起香菇大棚75棟﹔在流轉土地700畝上種植優質蘋果300畝、櫻桃100畝、核桃300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駱駝灣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4.7%,氣候舒適,環境宜人,非常適合發展鄉村生態游。2019年,駱駝灣引進阜裕公司,流轉68家民房打造民宿旅游項目,同時發展餐飲、娛樂休閑等20多個新業態,直接帶動村民就業90余人。
如今的駱駝灣,日子越過越紅火。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620元。
山鄉巨變映照在人民群眾一張張笑臉上。73歲的顧寶青感慨地說:“這幾年,我們不僅搬進了新房子,收入也高了。過去我們全家一年才有2000塊錢收入,現在我在村裡打工,一個人一個月就能掙2000多元。這在以前怎麼敢想!”
(記者 童雲斐 陳發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