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裡盡朝暉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湖南是偉人故裡、革命搖籃。秋收起義、通道轉兵等重大革命事件和活動都發生在湖南,三湘四水遍布著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大批共產黨人在這片熱土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2020年9月,習主席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各級黨組織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初夏時節,記者追尋三湘大地紅色足跡,聆聽廣大軍民牢記領袖囑托、奮進新時代的鏗鏘足音。
“深刻領悟為什麼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課的題目是《光輝歲月,百年黨史》。”不久前,國防科技大學黨史宣講小分隊來到長沙市北雅中學,給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
據悉,開展“黨史我主講”“黨課社會行”等實踐活動,成為駐湘部隊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入腦入心的重要舉措。
習主席去年在岳麓書院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麼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三湘大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長沙橘子洲頭,一場庄嚴的教育活動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看。武警長沙支隊官兵在青年毛澤東雕像前整齊列隊,面對黨旗重溫入黨誓詞。一名游客說,軍人在紅色景點開展這樣的活動,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人民軍隊矢志不渝忠於黨的情感,對大家是一種教育。
今年4月中旬以來,駐湘部隊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官兵前往湖南美術館,觀摩湖南省脫貧攻堅大型成就展。武警湖南總隊政治工作部主任何勇進感慨地說,在習主席“精准扶貧”戰略引領下,經過持續奮斗,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廣大軍民進一步增進了對黨的信賴擁戴。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中,湖南涌現出十八洞村等新時代“紅色地標”。官兵們表示,這些新時代的紅色資源,有故事、有細節、見精神,產生於黨的十八大之后,充盈在經濟社會的每一個領域,續寫於當下的每一天,貫穿於新時代的全過程,與紅色基因一脈相承,是百年黨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汲取力量、增強信心的鮮活教材。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麼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從十八洞村參觀歸來,陸軍某部官兵對習主席這一重要論斷有了更直觀深刻的感悟。
溫故而知新,鑒往以知來。湖南省軍區領導表示,要組織官兵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不斷增強“四個自信”,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信賴,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把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
走在三湘大地,時時處處都能觸摸到慷慨激昂的革命歷史。
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誕生在這裡﹔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點燃﹔秋收起義、平江起義、湘南暴動等,無數革命先輩舍生忘死、向死而生……湖南這塊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鐵血戰將陳樹湘的壯懷激烈,留下了“半條被子”的魚水深情。
2014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講述了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壯烈故事,並強調“把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傳下去”。
“在偉人奮斗過的地方工作學習,在追尋紅色記憶中汲取奮進力量。”初夏時節,長沙警備區組織官兵來到湖南第一師范和湖南自修大學舊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大家深刻感悟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學習觀”,堅定理想信念,傳承光榮傳統。
走進位於長沙縣福臨鎮的陳樹湘故居,火箭軍某旅干部王京被陳樹湘“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英勇壯舉深深觸動。王京在日記裡寫道:陳樹湘家低矮的房子在長沙城外的瓦屋街上。緊閉的木門后面,是他臥床不起的母親,還有日夜期盼他早日歸來的妻子。但她們哪裡知道,此時陳樹湘的頭顱已懸挂於小吳門的石柱之上,她們永遠無法見到牽挂的親人!
“一夜風雲變,上海大屠殺。爾琢拔刀起,血誓效討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發。”在湖南常德石門的一面石牆上,鐫刻著這樣一首詩。武警湖南總隊宣傳處處長李斌說,每次去拜謁,想起王爾琢留下的“托孤書”就不禁淚流滿面:他多麼深愛妻兒,但為了革命,對生命又是那麼的決然!
在韶山,《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沉浸式實景演出,生動演繹秋收起義、長征、抗日戰爭、渡江戰役等眾多歷史事件,讓觀眾身臨其境感悟革命前輩舍生忘死的英雄情懷。項目負責人徐葉青介紹說,今年以來,很多部隊官兵利用探親休假的機會,自發前來尋根溯源,演出現場留言簿上,寫滿觀眾發自肺腑的心聲。
“一百年充滿艱辛,一百年創造輝煌,一百年舉世無雙。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李斌告訴記者,傳承發揚好革命先輩光榮傳統,寫下俯仰無愧的強軍新篇章,告慰先烈、告慰歷史,已成為官兵的堅定信念。
“同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初夏雨后,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生機盎然。
“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內,在展現紅軍女戰士剪被子送村民情景的雕像前,講解員深情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長征路上,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她。
“在這座雕像前,習主席停下腳步看了很久。”沙洲瑤族村黨支部書記朱向群清楚地記得,去年,習主席一到湖南,直接趕往沙洲瑤族村,走進“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
“‘半條被子’的故事,代表了我們黨的初心,體現了黨的為民本色。”習主席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更要堅定道路自信,兌現黨的誓言和諾言,同人民群眾風雨同舟、血肉相連、命運與共,繼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牢記習主席囑托,駐湘部隊官兵用實際行動,續寫“半條被子”的新時代篇章。“湖南省貧困縣主要集中在羅霄山區和武陵山區,這兩地都是革命老區,也是國家級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革命先輩的后人,駐湘部隊官兵始終帶著感情、帶著責任,要把革命先輩的家鄉建設好。”湖南省軍區領導介紹說。
湖南省軍區重點對口援建革命老區貧困村,省軍區本級派出24批扶貧工作隊,連續多年在賀龍元帥故鄉桑植縣常態化駐村扶貧,先后籌措資金,幫助桑植縣10個村(鎮)及周邊部分村組開山修路、架線改電、引水進村、扶持產業等,輻射帶動6.4萬人脫貧,在全軍樹立扶貧的“桑植樣板”。“下一步,省軍區將對幫扶的貧困村9000多戶脫貧戶進行‘回頭看’,確保不出現生活返貧、產業滑坡和建設退步的現象。”湖南省軍區領導告訴記者。
近年來,駐湘部隊分別與貧困地區結對,搭建幫扶平台、籌措扶貧資金、整合優勢資源。僅2017年以來,駐湘部隊共定點援建3所醫院,5次開展“紅色軍醫老區行”義診活動,為貧困地區培訓各類技術人才380余人。
“我是開福民兵,我光榮,我自豪!”在長沙市開福區,“傳承紅色基因、爭當優秀民兵”教育實踐活動正在火熱進行。
近年來,開福區人武部大力開展新質民兵隊伍建設,組建無人機民兵排,配備無人機飛行器、操控平台、綜合救援裝備等高精尖裝備,在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年,青年毛澤東在橘子洲頭獨立寒秋,寫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邁詩篇。今天,生機盎然的三湘大地,軍民同心合力攜手奮進,一定能在新時代長征路上,譜寫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壯麗篇章。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革命征程中,三湘四水走出無數仁人志士,他們從湖湘精神中汲取力量,在炮火硝煙裡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吶喊奮戰,積澱出深厚的紅色熱土。
熱血浸染大地,精神一脈賡續。紅色資源的珍貴價值,不僅在於它的歷史光輝,更在於它在當下依然能帶給我們奮進前行的滋養和引領。
可喜的是,走進新時代,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在三湘大地已是廣大軍民的切實行動,這裡處處能感受到其帶來的活力與變遷。這些紅色傳統通過一個個革命故事、文藝作品、軍民實踐而廣為流傳、發揚光大,持續匯聚成強國強軍的磅礡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